村民从水缸中舀起的水
《瞭望》文章:两大绿洲生态危机
民勤一旦成了“第二个罗布泊”,必将对整个西北乃至全国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敦煌绿洲正经受着成为“第二个楼兰”的严峻考验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赵锋
在民勤县志云村54岁农民丁全玉眼中,养育他的这块土地,50多年间发生了三次变化。
丁全玉对本刊记者回忆道,他小的时候,村子周边树大草深,地上到处是野菜,经常有狼狐出没;他年轻时,人口越来越多,为了吃饱肚子,许多荒地被开垦成农田;现在他年龄大了,土地沙漠化了,眼看着就养活不了人口。
敦煌学专家介绍,以前的敦煌,不但是一处香火旺盛、僧侣云集的佛国净土,也是一处河湖纵横、物产丰富的“世外桃源”。然而这样的景象早已成为回忆。
有专家指出,按照现在民勤和敦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若干年后,也许民勤和敦煌就真的要从地图上消失了。
目前,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在民勤北部的两个山口已连成一体,在南部的间距只有5公里,两大沙漠完全合龙指日可待。一旦民勤“失守”,两大沙漠南下的速度必然加快,距离民勤几十公里的武威市也有可能在短时间被沙漠吞噬,河西走廊将被切断。
民勤作为我国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一旦成了“第二个罗布泊”,必将对整个西北乃至全国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据敦煌市委书记包东红介绍,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敦煌绿洲正经受着成为“第二个楼兰”的严峻考验。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民勤绿洲和敦煌绿洲近些年走过的发展之路很相似,就是“人口增长-耕地增加-水资源减少-生态恶化”,而这样生态恶性变化的例子在西部地区并不少见,甚至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人为的生态恶化路径
民勤绿洲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石羊河流域下游,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水源丰富、森林茂密、湖泊荡漾、土地肥沃、可耕可渔的富庶之乡。
敦煌绿洲在党河的哺育下,孕育出了莫高窟这一闻名海内外的世界文化遗产。
民勤绿洲和敦煌绿洲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主要是从近几十年开始的。民勤县人口从上世纪50年代的10万人发展到现在的31万人。按照水资源承载能力,民勤县最多只能耕种30万亩土地,而目前民勤县耕地最少也有120万亩。
敦煌市水务局节水办主任杨彪介绍,新中国成立时,敦煌人口只有3.6万,耕地13.4万亩。目前敦煌人口增至18.8万,耕地达到41.7万亩。
武威市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副指挥杨世龙对本刊记者说,随着绿洲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外来移民,必然导致大量开荒造田,耕地的增加,对水的需求量加大,挤占生态用水,绿洲开始出现土地沙化和植被死亡。
近20年来,民勤县所在的石羊河流域人口增长了33%,农田灌溉面积增加了30%,粮食增产45%,GDP增长约6倍,但水资源量却减少了近13%。
在民勤和敦煌这两个极旱地区,经济增长与水资源短缺的冲突和矛盾越来越尖锐。甘肃民勤绿洲和敦煌绿洲的生态安全警报一次次拉响。
本刊记者从甘肃省水利厅了解到,石羊河进入下游民勤的地表水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不足1亿立方米。下泄水量锐减的原因是,随着石羊河上中游用水规模的增大,为了调控水资源,在石羊河8条支流上修建了7座水库,水被蓄积起来,难以充分进入下游。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疏勒河上游的安西县(现名瓜洲县)双塔水库、玉门市昌马水库相继建成使用,使疏勒河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公里的河道断流。而党河也因过度利用水资源而断流,下游河床已成为沙地。
联合国沙漠化会议曾将防止沙漠化扩展的适宜人口密度规定为每平方公里干旱地区为7人,半干旱地区为20人,而石羊河流域目前每平方公里人数却高达52.4人。人口与资源承载力的平衡点被严重突破了。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