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女教师,扎根雪域的格桑花
“她似锦江畔的柔柳,温柔有情;若冰山上的雪莲,坚毅高洁。本是繁华都市弱女子,只因偶然的藏区行拨动了爱的琴弦,她毅然滞留偏僻荒凉地,支教三年整……”
2007年11月18日,成都市石室联中十周年庆典上,一位34岁的普通女教师获得了这样的赞誉,当选为“感动联中十大人物”之一。
她就是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曾在石室联中执教12年的女教师谢晓君。2003年,她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到500公里外的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的“西康福利学校”支教。
放弃曾在繁华都市中的一切,淡定从容地安家雪山下,谢晓君不同于常人常理的人生追求,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从11月21日到27日,在整整7天的采访中,本报记者近距离感受到了她那颗高洁美丽的心。
有人说,她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晒,它开得愈灿烂。
雪山脚下
有位成都女教师
“是这里的纯净吸引了我。天永远这么蓝,孩子是那么的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我是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这里的孩子”
康定县塔公乡多饶干目村,距成都约500公里,海拔4100米。
11月22日,在成都还是暖阳频出的时候,塔公草原深处的多饶干目村,迎来又一场大雪,天地茫茫一片。在终年积雪的雅姆神山怀抱中,一个山势平坦的山坡上,四排的活动房屋和一顶白色帐篷倚势而建,这就是康定最大的寄宿学校“木雅祖庆”简单的校舍。
时针指向清晨6点,牧民家的牦牛都还在睡着觉,最下一排房子窄窄的窗户里已经透出了灯光。120号女教师寝室的门刚一开,夹着雪花的寒风就一股脑儿地钻了进去。
草原冬季的风吹得皮肤生疼。屋子里的5位女老师本想刷牙,可凉水在昨晚又被冻成了冰疙瘩,只得作罢。女老师逐一走出门来,谢晓君不得不缩紧了脖子,下意识地用手扯住红色羽绒服的衣领,这让身高不过1米6的她显得更瘦小。
吃过馒头和稀饭,谢晓君径直朝山坡最上那排活动房走去。零下7、8度的低温,冰霜早就将浅草地裹得坚硬滑溜,每一次下脚都得很小心。
6:30,早自习的课铃刚响过,谢晓君就站在了教室里。三年级一班和特殊班相邻,70多个孩子是她的学生。“格拉!格拉!(藏语:老师好)”娃娃们走过她身边,都轻声地问候。当山坡下早起的牧民打开牦牛圈的栅栏,“木雅祖庆”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已被大风带出好远了。
去年8月1日,作为康定县第一座寄宿制学校,为贫困失学娃娃而创建的“木雅祖庆”诞生在这山凹里。一年多过去,它已经成为了康定县最大的寄宿制学校,600个7岁到20岁的牧民子女在这里学习小学课程。塔公草原地广人稀,像城里孩子每天上下学是根本不可能的,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木雅祖庆”是一个家,娃娃们的吃喝拉撒睡,老师们都得照料着。谢晓君和62位教职员工是老师,是家长,更像保姆。
学校的老师里,谢晓君是最特殊的。1991年她从家乡大竹考入四川音乐学院,1995年毕业后分到成都石室联中任音乐老师。2003年她突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来到塔公“西康福利学校”支教,当起了孤儿们的老师。去年,谢晓君又主动来到条件更为艰苦的“木雅祖庆”学校。今年2月,谢晓君将工作关系调至康定县教育局,成为“木雅祖庆”的一名公办教师。
保留工作关系,拿原单位工资,一样可以继续支教,谢晓君“不留后路”的举动让旁人很难理解,“联中的领导也很理解我、支持我,但我又害怕亏欠了联中的娃娃,把关系调过来就安心了。”
三年级一班和特殊班的好多孩子都还不知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谢老师其实是音乐教师出身。从联中到“西康福利学校”,再到“木雅祖庆”,谢晓君前后担任过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每一次变动,谢晓君都得从头学过再来。
从成都到塔公,谢晓君不知多少次被人问起:为什么放弃成都的一切到雪山来?“是这里的纯净吸引了我。天永远这么蓝,孩子是那么的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我是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这里的孩子。”
让她最初接触塔公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丈夫——“西康福利学校”日常工作负责人胡忠。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