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100多年,阿拉讲的上海话变了吗?
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钱乃荣教授在比对英国传教士1853年的沪语著作和2003年的沪语调研时发现,虽然已经过了150年,但当年沪语中的10个元音音位、22个辅音音位没有一个改变,“上海话并没变味”。
一百多年前,上海开埠之初的上海话什么样?这个问题还得请传教士回答。钱乃荣教授收集了30本传教士的作品,目前正在翻译的一本是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1853年出版的《上海口语语法》。该书是最早的中国方言语法书,书中对当时的上海话发音作了准确的记录。
2003年,就像当年的艾约瑟那样,钱乃荣也对上海话老派和新派的发音作了调研。日前,在对这两份相隔150年的资料比较研究中,他发现,经过这么多年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影响,上海话中全部的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都没有改变。“所谓音位,就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发音单位。”钱乃荣说,“开埠后的百多年里,上海话的语音变化还是很大的,但它们归并后的音位没变,就说明其语音基础没变。通俗地讲,上海话没变味。”
专家表示,这个研究结论也证明了,上海话不是如很多人所想象的,是近代移民过程中由苏州话、宁波话等苏浙方言拼合而成的,而是一支“土生土长”的松江方言发展的结果。否则,1853年沪语中的音位就不可能与如今的完全一致。
钱乃荣分析说,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城市的方言,其音系都会逐渐简化。语速的加快拉直了曲折多姿的声调,也抹平了不少发音的细微变化,让不少发音本不同的字变成了同音字。然而,150年来上海人讲话虽越讲越快,但上海话的交际功能却没有丝毫削弱。 新闻晚报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