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寒冷,草原上的游客渐渐稀少,红火了近半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的旅游小镇———希拉穆仁镇冷清下来。店铺纷纷关门。务工的牧民们回到草原深处,重新拿起马鞭……等到明年旅游旺季,他们会像候鸟一样再回来。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牧民工们回家时手中多了一个小本本———工会会员证。“我们嘎查工会说过段时间要来送温暖,帮助解决孩子上学困难,真是太好了!”11月22日,刚加入村工会的蒙古族牧民工其其格对记者激动地说。“嘎查”,蒙语,意即“村”。牧民工们对村工会维护会员利益的事赞不绝口,把会员证叫做“护身符”。
的确如此。工会组织不仅在旅游旺季为牧民工办实事,冬闲了又主动深入牧民家中嘘寒问暖,成为冬季衰草连天的莽原上的一抹暖色。
工会走进草原,深入到蒙古包中,这是包头市总工会大力推行“工会进村”的最新体现。将工会组织延伸到村级,是包头市总工会组织农民工、切实维权的有益实践,也是适应劳动用工管理与监察向农村延伸的新举措。工会“进驻”,把好维权第一关
包头市目前有17万农(牧)民工,在当地务工的有15万多人。流动性强是农民工的显著特点,这在包头市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其中相当一部分的牧民,他们半年放牧,半年务工,迁徙不定。“今天加入了工会组织,明天就不知去向了。”市总一名工会干部描述道。这给农(牧)民工维权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工特别是牧民工与家乡的联系仍然十分密切。为了克服流动性强带来的问题,市总决定在农牧民工输出地组建工会,使村工会成为维权的第一道关口。农牧民工无论到哪里遇到权益受损,村工会都能为他们讨公道,为他们撑腰。”包头市总工会副主席蒋剑说。
2006年底,包头市总工会开始在固阳县兴顺西镇的6个村委开展了组建村委工会工作委员会试点工作,7月以来在全市推广。每当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春节和返乡春播时,乡村干部和村委全体党员齐出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工宣传《工会法》、《工会章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发动农民工入会。同时,通过逐户逐人普查,村工会详细登记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向和联系方式,建立台账。
在不同地区,村工会运作的方式各有特色。达茂旗大部分是牧区,牧民多为蒙古族人,每户都有牧场,两户间距有时可达10公里。为方便与牧民的联系,旗总工会向每个镇村都派驻了工会工作信息员。信息员在草原中奔波,将工会的各种困难救助、就业帮扶信息逐户传达到牧民家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170多个村组建了工会。“进驻”村里的工会组织,成为在源头上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有力屏障,吸引了广大农民工踊跃入会。联合维权,助农民工“闯四方”
村工会的组建,将工会组织维权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民工的源头地,也形成了县、镇、村工会三级网络。村工会以其独特的“耳聪目明”的优势,成为农民工问题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监督人”。
在上级工会的支持下,村工会积极为农民工解决欠薪、工伤等问题。今年上半年,康大、康三等来自甘肃、宁夏的49名农民工在兴顺西镇河楞村一个砖窑务工,老板拖欠他们工资12万元。宁夏籍农民工派代表回家乡准备叫来几个帮手以武力形式索要工钱。河楞村工会主席张永清听说这件事后,及时向上级工会反映。在工会、派出所等部门的协调下,砖窑老板与农民工对峙的态度缓和下来,康大等人顺利地拿到了被拖欠的12万元工钱。
不仅如此,对远在他乡的农民工,村工会也借助两地工会异地维权、双向合作机制,积极维权,让他们理直气壮“闯四方”。7月23日,兴顺西镇佘太和村农民工张志军向村工会反映,他在山西府谷煤矿务工时因工左腿骨折,矿主只管治疗费用不管误工报酬。村工会专门派人前往府谷调查了解,并在当地工会的配合下,终于为他讨回了误工报酬。
此外,在指导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安全、职业病防治、社会保险等,村工会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民工撑起坚实的保护伞。帮扶就业,工会进村又“进心”
“你在外安心打工,家里的困难我们帮你解决。”11月22日,兴顺西镇佘太和村工会主席张勇在电话里嘱咐在包头务工的村民王明栓。王明栓妻子患痴呆症,77岁的父亲又患病。由于家境贫寒,孩子交不起住宿费打算辍学。村工会得知情况后立即帮孩子交了住宿费,还为他父亲介绍了一份在村敬老院的工作。
“对外维权,对内帮扶”,村里无论谁家有困难了,村工会都会帮助解决。这让外出务工又时刻牵挂家里的农民工少了后顾之忧。
帮助农民工充分就业是最大的帮扶。乡镇村工会通过调查,全面了解本地区外出就业人员的人数、流入地、从事行业、技能特长、就业要求,帮助本地农民工实现科学有序地流动。镇工会、村工会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农村人口转移就业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时发布务工人力资源、求职就业等信息。
为使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吃香,村工会还借助镇政府每年4月组织开展农牧业科技下乡、劳务输出培训班的良好契机,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和劳务工常识培训,尤其对在煤矿、铁石矿、建筑等行业务工的农民工宣传安全生产知识。
“工会给我们办了这么多好事,不光是进村,还进了我们的"心"里。”刚通过村工会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农民工张国庆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