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宁波12月7日消息(记者焦健曹美丽焦平平)至今,宁波市已连续七年保持低生育水平,累计有8万多户家庭主动放弃二胎生育。
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工作内涵,近年来宁波市悄然发生嬗变:从过去行政强力主导型向先进文化引领、公共服务、利益导向与社会保障的结合型转变。
首创婚育咨询师签约服务
海曙区南雅社区的小张妈妈宝宝已经有10个月大了,近日,她感激地告诉记者,怀孕初期她多次出现非正常出血,让家人非常担心。幸运的是,社区婚育咨询师、宁波市第一医院妇产科杨可吟医师帮她顺利度过危险期。
去年,宁波市海曙区率先在宁波开展社区化的家庭婚育咨询服务,担任家庭婚育咨询师的都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由街道和社区从辖区内各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医生及退休医务人员中选聘,由该区人口计生局统一培训后持证上岗,与新婚家庭开展结对服务。通过上门指导、电话咨询、预约转诊等多种途径,专家为居民提供从结婚、怀孕到产后的个性化免费服务。据了解,这一做法属全国首创。
如今,婚育咨询师已遍布四明大地。仅海曙、江东、江北三区就有百余名,已为上千对新婚夫妻提供服务。
婚育咨询师签约服务仅是我市众多婚育服务项目之一。遍布全宁波市的137个计划生育指导站服务方式更具人性化,计划生育服务人群不再局限在已婚育龄妇女,还包括青少年、未婚青年、更年期人群和男性。
3万多农民享受奖励扶助
宁海桑洲镇的郑锦宜老太今年74岁,他唯一的儿子在一次车祸后没有了劳动能力。“现在我每月能领到政府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160元。”郑老太说。
两年前,宁波市在全省率先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每人每年发放960元的扶助金。这比国家和省出台的标准提高了360元。为使奖励扶助制度在改变传统婚育观念中发挥更好的引导作用,宁波适当放宽奖励扶助对象的年龄限制,即凡符合条件、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不受出生时间限制均可享受。从去年起,还把终生未育且符合年龄要求的对象一并列入奖励扶助范围。
这一制度的实施,变计生工作 “行政强制”为 “人文关怀”,变“处罚多生”为“同时奖励少生”,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迄今,已有3.18万名农民享受了奖励扶助。
奖励扶助制度还推动了计划生育国策在农村的顺利执行,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独生子女领证率大幅提高,由2004年的32.31%提高到去年的40.7%,主动放弃二孩生育指标的人数超过8万人。
目前,宁波已初步建立起由奖扶、补助、优惠、救助等构成的多层次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实行对农村独生子女父母每年100元的奖励和对双农独女户父母一次性奖励2000元政策;筹集计划生育公益金1000多万元,重点对实行计划生育的社会困难家庭、双农独女户中的特困家庭、因特殊情况造成生活困难的基层计生干部实行补助。
学宁波人少生优生
今年38岁的汪忠凤老家在江西,2004年起担任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张家垫村计划生育服务站流动人口计生协管员。她管着三个自然村3000名外来流动人员,其中育龄妇女就占了六成多。她每周一次挨家挨户走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力所能及地为她们排忧解难,三年来,她帮村里132位姐妹找到了工作。外来育龄妇女将她视为自家“大姐”,该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十分顺利。三年来没有一例计划外怀孕。
汪忠凤说,这不是自己本事大,而是得益于宁波对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的市民化待遇:计生“五免费”服务,外来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免费婚孕医学检查。更要紧的是宁波的婚育文明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她说,外来人员的观念转变有一个过程,来宁波前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但在宁波居住两三年后观念几乎都发生了转变,很多人表示即使第一胎生了女孩也不愿再生第二胎了。宁波人生男生女都一样,生活很幸福,自己也要学宁波人那样,关键是要把孩子培养好。
像这样的村(社区)专职计生协管员在宁波共有2065名。去年,市、县两级共投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经费2064万元。宁波的“市民化服务,属地化管理”经验被写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去年底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之中。
据宁波市一次对外来人员的调查数据显示,65%的外来育龄妇女表示“离开家乡之前想要多生孩子,现在认为还是计划生育好”,70%的外来育龄妇女表示“离开家乡之前想生男孩,现在生男生女都一样”。
如今,在甬的万名外来人员成了宁波婚育文明的传播者、推动者、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