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今年,八国峰会、地区合作系列峰会乃至联合国安理会,都将环境问题纳入核心议题;而眼下正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更掀起了一波绿色高潮。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发达国家之发达,并不仅限于工业、金融业,其农业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达国家型农业”特征。
在发达国家,农村是“最先进的综合技术试验园”。这里集约了植物学、遗传工程学、医学(兽医学)乃至物理学甚至经营管理科学。而“农作物植被”则成为“天然的国土保护层”。农民根植于土地,经营着山林,维护着水源,扮演着神圣的“绿色国土守护神”角色。
中国地域广大,农村劳动力供给充足,“三农政策”又为农民营建绿色家园提供了大前提。目前,在中国的广大农村,植树造林、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已成为一种潮流。人工造林面积快速扩大,绿色无污染的农业植被逐渐发挥环保功能。在西北内陆地区,中国政府通过财政和技术扶持,帮助农民“深挖洞、广蓄水”。如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打深井,让沙漠底层的地下水资源焕发古老的活力;又如,在宁夏、新疆一带,政府动用财政资金,帮助农户营建“人工蓄水池”,积攒雨水、雪水,满足群众生活用水;同时,引进以色列、澳大利亚等试验成功的滴灌、喷灌技术,引种抗沙、抗旱树种,大搞人工造林。而西北农民则自主开发了阻止沙漠漂移的围栏、护网技术。各方协力,使茫茫沙漠逐渐泛起了一片片“人工绿洲”。
与此同时,适应时代要求,中国政府积极组织科技资源,大力推广绿色的有机农业,减少化学农药、肥料的使用。在华北、华中平原,秸秆归田、“秸秆发电”、家庭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等农村新技术日渐普及;而富含综合新技术的“生态农业园”也逐渐成为中国农村的新景象。
把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赋予山林、水流、农作物以环保价值,让农民成为“绿色资产”的创造者和经营者,充当环保主力军,让农村成为环境保护的主战场。这是中国适应时代特点的环保新创举。
中国的农村环保还有很大空间,更有无法计量的市场价值。重要的是,今后如何将“三农经济”、“三农环保”与“城市经济”和“城市环保”相结合,如何使“中国的农村环保”与“全球气候潮流”相融合。在此,构建“三农环保”的市场价值体系,确保农民环保利益,切实让农民尝到环保甜头,让农民种的树可以作为一种“资产”世代传下去,让这种“资产权利”获得交易的机会,可谓中国经济与环境均衡发展的时代课题。
当前,根据京都议定书,欧盟率先开发了“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联合国也认可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资产价值”。“二氧化碳排放权”已然成为一种值钱的东西。这给人类的环保事业探索了一条新的市场化道路。同理,中国如何赋予“三农环保”以更大的市场价值,形成“绿色资产交易市场”,让“三农环保”的投入得到积极的市场回报,恐将是决定农民能否真正成为环保主力军的大事。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