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导游员文花枝
“导游之星”大赛一幕
“景色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
这句话尽管有些言过其辞,但在中国旅游业这个大舞台上,导游无疑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旅游大戏好不好看,能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的“功夫”与素质。
然而,近年来,导游的名声非但没有随着旅游业的火爆而响亮,反而日渐灰暗。媒体上对导游的报道以负面的居多,人们心目中也往往把导游两字与宰客、坑骗、不讲诚信等贬义词联在一起。
因此,当贵阳市发起举办首届中国导游节时,业界一呼百应。
许多导游从业者期望借此机会,倾诉内心实感,展现业态实况,获得全社会的关心与理解。
导游职业令人羡慕吗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考取资格证的导游员达53.85万人,其中执业导游员38万多人,他们逾八成年龄在30岁以下,大专及高中(中专)学历者亦占80%。
许多吃“青春饭”的导游,自嘲“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跳得比猴快,走的冤枉路比马多,在客人面前比羊还乖,”承受着飞机火车晚点、客人生病受伤等天灾人祸的重重压力,自己的基本福利待遇也缺乏保障。目前,在我国执业导游员中,兼职导游约占六成,他们既无固定薪酬,又没有劳动保障。即使占总数40%的专职导游,其固定工资收入也不高。据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国内部副总经理张陵捷介绍,他所在的这家全国实力最强的旅行社,一名专职导游员的月薪不过800元。导游的其他收入,也是来自带团时的津贴、小费、门票折扣与购物回扣。由于导游职级与工资待遇并不挂钩,他们缺乏继续考取更高专业职称的积极性,以致目前逾96%的导游只获得初级资格,全国中、高级导游不到2万人,而获得特级资格的导游,全国仅27名。
面对消费观念不断更新、维权意识日渐增强的消费者,导游的生存环境则显得日渐窘迫。据《中国青年报》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末,导游的社会地位被公认排在第9位;而10年以后,这一位次下降到59位。“美国劳工部近年的数据统计表明,该国导游与收票员、救生员、洗碗工、侍应生等并列为十大差劲职业。我国导游的社会地位,也表现出这种趋势。”在导游节期间举行的“导游高端论坛”上,浙江旅游学院院长王昆欣如是说。
其实,中国的导游有过辉煌的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导游曾经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在外地游客面前,他们是“城市名片”;在外国游客看来,无异于“民间大使”。贵州省旅游局局长杨胜明即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外语导游。她向记者回忆说:“那时接待外宾,是件光荣的工作。别人见老外都难,我们天天和他们打交道,当然令人羡慕啦。当时导游只拿死工资,从来没有小费、回扣。一次送外宾上飞机,一位客人乘握手告别,把1张10元外汇券塞到我的手里,当时我的脸滚烫滚烫的,回到单位就把"臭钱"上交了。”
时过境迁。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导游的社会环境与自身处境均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导游业能否再现昔日的风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能否再次提高,是值得探讨与深思的问题了。
导游为何变为“导购”
导游变成了导购,这是当前社会上议论最多也是导致导游形象受损的主要起因。
本来,人们出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山水景观中修身养性、寻乐求知,被称为“先进文化传播者”、“游客之师”的导游正能为此大显身手。可有的导游偏偏无视游客的需求,不厌其烦地领着游客们进出商店,购买并不需要的商品,甚至参与推销假冒伪劣货品。游客对此反感甚至不断投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记者从深圳参团出游香港,就对两地个别导游的“推销术”有了切身感受。两天旅游本来时间就紧,却有一天专门用于购物;明明中环、铜锣湾一带有众口皆碑的名店名品,导游偏要把游客拉到九龙土瓜湾一带毫不起眼的“商店”,与商店人员一起劝导游客购买那些价格不菲的珠宝、名表、特产等。事后当游客发现有些货品不是买贵了,就是质量不佳,有的甚至是假货,怎能不对这样的导游导购心生怨尤?
其实,平心而论,出现上述问题,责任并不全归导游。像我们参加的这个港澳四日三晚游旅行团,团费只需交680元,这点钱,若是自己赴港旅游,一天吃住都不够。激烈的市场竞争,催生“零负团费”;而这种不合理的低价团一但组成,导游就只能按“潜规则”行事,让“羊毛出在羊身上”。其结果,必然是游客利益受损,旅行社与导游的声誉大打折扣,旅游业也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看来,要阻止上述恶性循环,树立导游的良好职业形象,需要正本清源,杜绝“零负团费”。当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要做到这一点,绝非短时之功。
怎样的导游让人羡慕
此次导游节,出席者中有部分全国模范导游,还有参加“导游之星”大赛的35个城市代表队选手,他们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导游员文花枝只要一露面,人们就把她团团围住,争着与她合影、交谈、交换通讯方式。25岁的文花枝,出生于韶山,名字取自毛泽东那句著名诗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她万万没有料到,去年8月她领着一个旅行团前往延安参观途中突遇的一场车祸,令自己的事业乃至生命都濒临悬崖边缘。当文花枝一行乘坐的旅行车撞向运煤大卡车那一瞬间,她受伤晕过去了。她醒过来做的第一件事,是打电话报案。当救援人员赶到现场,要撬开座椅把身上多处骨折左腿断骨已经刺出皮外的她先救出时,她说的第一句话,是“请你快去救我的客人”。她是最后一个被救出来的,结果受伤的左腿因感染被截肢了。医生后来惋惜地说,如果再早一点,那条腿是能够保住的。“有人问我后悔不,我说生活没有假设,责任不能推脱,我不后悔。”生活中经历过了大悲大喜的文花枝,平静地对记者说。
江西九江龙之旅旅行社的周声文,吃导游这碗饭已有23年,属于当今少有的“银发导游”。他热爱这份工作,注意汲取知识。当一批中科院院士游览庐山,问他“庐山为什么是南方的佛教文化中心?”“庐山为什么是世界建筑名山?”“为什么解放后毛主席连续3次去庐山,而井冈山只去一次”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周声文都一一给予了圆满的回答。院士们称赞“周导百问不倒”。他同样让一批台湾客人满意而归,其中一位后来写了一本记述江西旅游感受的书,其中有一句话说:“要想大陆玩得好,请到江西找周宝。”从此,人们把周声文称作周宝了。“像你这样的名导游,平均一月能挣多少钱?”我直截了当地问周声文。“大概两三千块”,他答道,“到我这个年龄,钱不重要了。带客人进商店,我总是帮他们砍价,客人满意我就高兴。去年我被评为全国模范导游员,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奖。许多客人选我所在的旅行社报团旅游,是冲着我的名声。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和周声文这位“银发导游”不同的,参加全国“导游之星”大赛的选手,平均只有20岁出头,是各地导游中的佼佼者。他们把工作中的技能与场景搬上舞台,讲解景区景点时的那种热情奔放,处理车祸、游客生病受伤等突发事件时的果断专业,表演歌舞器乐书法时的潇洒与风采,与游客交往时显示出的高超语言沟通能力与亲和力,都令现场观众倾倒。“这些导游真不容易”,“我在旅游时,碰到这样的导游就好了。”在观众席中,不时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声。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导游队伍正以每年23%的速度递增,这是与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不断兴旺发达相协调的。导游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改善数十万导游的工作生活条件,使得导游成为受到尊重与羡慕的职业,这个问题值得全社会给予关注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