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北京日报

三千文物讲述南京大屠杀痛史(组图)

  新华社记者徐机玲蔡玉高

  日军当年用来烧尸的汽油桶,约翰·马吉所用的摄影机和胶卷,侵华日军老兵的日记,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遗物……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0周年纪念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正式竣工开放。新展馆中3000多件文物将向人们讲述当年沉痛的历史。

  海内外踊跃捐赠“屠城血证”

  “和刚建馆时的100多件文物相比,如今纪念馆馆藏文物数量大大增加,”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的馆藏文物已经达到1万多件。


  为了给历史留下更多证据,从2000年开始,在政府部门支持下,纪念馆加大了文物征集力度。他们一方面派人到全国各地,以及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地征集文物,另一方面委托相关人士进行搜集。

  曾多次赴各地征集文物的朱成山介绍,他们的工作得到很多人支持,无论国内国外,人们愿意无偿提供。

  “我们的征集力量毕竟有限,纪念馆之所以能搜集到如此多文物,主要得益于国内外热心和平事业的人们的捐赠,”朱成山表示,仅2005年到现在,纪念馆获赠文物就达到7908件。

  记者了解到,在纪念馆近3年获赠的大量文物中,大部分是南京市民所赠,也有不少来自国外爱好和平的人士。文物种类丰富,有侵华日军老兵当年的兵器、书信、日记,也有外籍证人当年所用的物品,还有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证物等。

  朱成山表示,这些年来,一些日本友人一直致力于南京大屠杀文物史料的搜集工作,他们为纪念馆提供了许多珍贵证物。

  一些海外华人为纪念馆文物史料搜集工作而努力。今年上半年,美籍华人鲁照宁将自己在世界各地征集的367件珍贵文物史料捐赠给了纪念馆。

  每件文物背后都有段历史

  近来,日军二战期间强征“慰安妇”暴行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强烈谴责。在新展馆的“日军在南京的奸淫”展览部分,一个盛着“高锰酸钾”的小瓶控诉着日军奸淫暴行,这是侵华日军让慰安妇作为消毒剂使用的。小瓶的主人是我国第一个公开慰安妇身份、今年4月不幸逝去的雷桂英。看到它,雷桂英老人的血泪控诉犹在耳畔。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朱成山介绍,他们从馆藏1万多件文物中精心挑选3000多件布展,通过这些文物,参观者对当年历史会有更深切的认识。

  侵华日军当年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同时,为了制造假象,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抛尸长江、放火焚烧,毁尸灭迹。新展馆“日军毁尸灭迹”部分展出的一只旧铁桶就是日军这一罪行的有力证据。

  1937年12月,南京市民郭史氏在南京下关江边日军集体屠杀现场寻找儿子郭学礼(南京保卫战将士)时,捡回一只铁桶,这只当时还装有半桶汽油的铁桶上,印有“大阪板式会社官崎商店”“昭和十二年(1937年)制”等字样。后来,这只铁桶由郭学礼之子、南京市民郭永柱捐赠给纪念馆。

  文物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棋盘”,那是日本为儿童制作的游戏“南京沦陷棋盘”。日军攻占南京后,日本国内大肆庆祝“胜利”,甚至还为儿童制作了游戏“南京沦陷棋盘”。这个由日本名古屋僧人大东仁捐赠的棋盘,刻着一张中国地图和一些中国城市的名字,游戏者可用小旗插在这些地名上,意为“攻占”。这一军国主义教育工具,使人们认识到那场罪恶战争的思想根源,令人警醒。

  朱成山介绍,3000多件文物中,除了见证日军暴行的文物外,还有许多文物是人道主义的见证。

  在新展馆“国际人道主义救援”部分,静静地躺着这样一批文物: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在南京现场拍摄真实记录大屠杀影像的16毫米摄影机和原始素材带,德国红十字会颁发给卡尔·京特的勋章,南京难民送给丹麦人辛德贝格的绣有“见义勇为”中文字样的丝绸条幅……“正是因为国际人道主义的救援,当年很多中国难民免于被日军屠杀,”朱成山表示,“它们是中外友谊永远的证明。”

  在展出文物中,还有大量文物是当年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军的见证,如当时中国守军用的碉(地)堡。碉(地)堡是纪念馆里陈列的最大、最重的文物,它是当年中国守军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修建的地堡。这座由南京江宁运到纪念馆的地堡为混凝土结构,高约3.6米,宽约2.6米,墙厚约0.5米,设有3个枪眼,重达32吨。

  血写的历史不容歪曲

  “文物是历史铁证,”朱成山表示,在这些文物面前,任何企图歪曲历史或否认历史的言论都是非常无力的。

  朱成山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右翼大肆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这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为了将血写的历史铭刻在南京这片大地上,1985年,南京市政府在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上建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0多年来,纪念馆共接待中外参观者1400多万人次,在对外交流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观众参观完纪念馆文物、史料和“万人坑”遗址后,对当年历史有了正确认知。

  为了向公众展示更多文物,同时为了能容纳越来越多的参观者,2005年12月13日,纪念馆开始了大规模扩建。9800平方米的新展馆将展出3000多件文物和3500多张照片,大大丰富了纪念馆展陈的厚度。

  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南京大屠杀历史。他们对二战中中国人民曾经遭受的深重灾难表示同情,对日本右翼歪曲历史的言论和不道歉态度表示强烈抗议和谴责。

  朱成山说,尽管南京大屠杀历史已经过去70年,但文物、史料与遗址将历史永远保存了下来。通过这些文物,希望人们尤其是那些至今还在歪曲历史的人,能从中吸取教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现场

  每隔12秒……

  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记者蔡玉高徐机玲)每隔12秒,一滴水从高空落下,一旁有遇难者遗像的灯亮起后又熄灭,这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消逝;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时断时续浮现着一批又一批遇难者遗像;三户当年被日军残忍屠杀的遇难者家庭场景被复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文物史料之外,新扩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借助声光电等形式,为参观者提供更多生动、深刻的展示内容。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依傍金陵古都的长江边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主要的集体屠杀地,当年有10多万具遇难者遗体被抛入江中。在新展厅的序厅,参观者可以感受到当年侵华日军在长江边的血腥罪行。

  在序厅正前方复原了一截“江堤”,中间是一个巨大的花圈,花圈里有遇难者的遗像。

  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用这样的展示方式,在祭奠遇难者的同时,也让参观者能在这样的场景下感悟战争对生命的残酷剥夺。

  和原展馆相比,新展馆在多处采用了场景复原的方式,如倒塌的城墙、防空洞、外籍人士的救助和日军屠杀现场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当年3户被日军屠杀的遇难者家庭的场景复原。

  一个年龄大点的女孩站在小板凳上,从水缸里舀水。另一个年龄小点的女孩坐在地上,而在她们的身旁躺着几具惨不忍睹的尸体……按照当年外籍人士约翰·马吉拍摄的影像资料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回忆,纪念馆在新展馆中复原了夏淑琴一家9口人就有7人被杀害的惨景。当年被刺了3刀、年仅7岁的夏淑琴和她4岁的妹妹依靠家里剩下的一点锅巴,艰难地生存了14天,直到最后被邻居发现。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70年,当77岁的夏淑琴看到这复原的场景时,仍失声痛哭:“当年就是这样的情景!”

  滴答、滴答……每隔12秒,一滴水从高空落下,随着灯的亮起,一位遇难者的遗像浮现眼前。随即,灯灭了,遗像也消失了……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在短短6星期的时间内,侵华日军在南京残忍屠杀了30多万中国军民,平均每12秒就杀害一名中国人。

  “12秒,就有一条宝贵的生命消失。侵华日军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灾难。”朱成山说,“因此我们要谴责战争、谴责屠杀、谴责恐怖!”

  朱成山介绍,为了能让参观者更深切地体会当年的历史,他们在新展馆布展中使用了声光电等较先进的展览方式,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增加视觉的冲击力。除了寓意深刻的场景复原外,他们还在展厅中设置了许多液晶显示屏和电脑,不停地放映历史的影像资料。

  “所有的展示方式只有一个目的,即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谴责战争罪行,警醒世人珍爱和平。”朱成山表示。

  亮点

  三座“母亲”雕塑

  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记者蔡玉高徐机玲)寓意深刻的雕塑艺术是新扩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一大亮点。在多部雕塑作品中,有三座“母亲”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尽管神态、动作各异,但她们都表现出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向往。

  第一座“母亲”雕塑名为《家破人亡》,是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吴为山设计的。位于纪念馆大门东南侧的“母亲”雕塑高达十几米,表现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的形象。“孩子是母亲的希望,没有了孩子就没有了希望。”朱成山说,“《家破人亡》表现出了饱受战争摧残的母亲绝望的心情。”

  第二座“母亲”雕塑名为《母亲的呼唤》,位于遗址区的墓地广场前。这座立雕高4米,用花岗石雕刻而成,是根据当年留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先生现场拍摄影像中的一位手拄竹棍、正在寻找亲人的老妈妈原型设计制作的。她神情悲愤,左手向前伸着,似乎正在寻找失去的亲人,右手攥紧拳头,表示她内心的愤怒。

  朱成山表示,前两座“母亲”雕塑表现出了战争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母亲”的绝望和无助是对侵华日军罪行的控诉。

  第三座“母亲”雕塑名为《和平》,位于纪念馆新建的“和平公园”内。这座用汉白玉制作的雕塑,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孙家彬主持创作设计的。雕塑由手托和平鸽的母亲、追求与期盼和平的儿童组成。

  这座“母亲”雕塑以艺术形式表达了中国人民痛恨战争与屠杀、追求和平与发展、期盼人类美好未来的心愿。雕塑总高30米,寓意纪念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正面的9级台阶,象征人类走向持久的世界和平。

  朱成山表示,母亲是中国传统家庭的象征,也是坚强、不屈的象征。纪念馆的这三组“母亲”雕塑,强烈表现出了战争对中国家庭所造成的巨大灾难,警示爱好和平的人们铭记历史教训,维护世界的永久和平。

  链接

  确保遇难者遗骸“安全”

  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记者蔡玉高石永红)为了更好地保存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让参观者目睹到原样的遇难者遗骸和遗骸遗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扩建工程中,采取了隔水、通风、防霉等措施,从而确保遗骸的“安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在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上建立的。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纪念馆两次发现了遇难者遗骸,并对90年代发掘的208具遗骸进行了原样、原址的保存和展示。

  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裸露在地表的遗骨容易受潮,发生霉变。因而,在纪念馆的扩建过程中,他们将遇难者遗骸的保护列为重点工程。按照专家反复论证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方案,纪念馆顺利完成“万人坑”遗址隔水保护施工和地上建筑结构施工的安全防护。扩建后的纪念馆中,“万人坑”遗址也由以前的露天展陈变为室内展陈,纪念馆还在室内安装了恒温、恒湿和通风设备,并对遗骸进行了清理和钙化处理,确保遗骸的“安全”与卫生。

  对于2006年在新展厅建设过程中发现的19具遇难者遗骸,纪念馆也采取了原样、原址保护,并对遗骸遗址进行了消毒去霉、清洗、加固等保护措施。

  “遇难者遗骸是纪念馆最珍贵的文物”,朱成山表示,纪念馆的这三处遇难者遗骸是侵华日军屠杀暴行的铁证。在他们面前,任何歪曲历史的言论都是无力的。 本版图文/RJ206

  图一:12月11日,市民在扩建后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观看群雕《市民逃难》。

  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图二:2007年12月6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赠的一批重要物证。

  图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出新发现的遇难者遗骸。 顾炜摄

  图四:母亲雕塑之一《家破人亡》。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朱成山 | 雷桂英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