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家企业因曾经或正在损害空气质量的事实,被“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这一民间组织收集在刚刚完成的“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上,其中既有中石化、海螺等大公司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也有APP、米其林等知名跨国公司的分公司。
据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该组织一年前发布过一个“中国水污染地图”,之后,表示要整改或已经整改的只有几十家企业,且都是跨国公司,国内企业似乎反应不积极。由此,我担心,这一“空气污染地图”又能有多大的威慑力呢?
事实上,国外许多民间环保组织正是通过信息的采集、发布、分析和评议,对污染企业形成舆论压力,迫其进行整改。
一年前,正是这家中心推出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国内企业对其并不买账,可见我们民间组织的权威性尚未得以确立。
首先,我们的环境信息公开还远远不够。“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对各地环保信息的公布指数进行排名,有不少城市得了零分,即相当一部分城市从来没有公布过任何有效的环境信息。既然本地政府都哑然无声,那些污染企业又缘何怕你一个民间组织的“黑榜单”?
国内企业对此反应不积极,是对公共民意的一种轻蔑,也表达了资本强势的傲慢。它们大多是当地经济的台柱子,是地方政府的座上宾,被众星捧月般地宠着,加之污染成本太低,起不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它们自然不会买民间组织的账了。
治理环境污染,我们寄希望于将在明年5月1日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届时,环保部门将依法向社会公布当地污染超标的,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或者事件的,以及拒不执行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企业名单,而且不得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公布。同时,我们也期望官方鼎力支持民间组织的信息发布权利,与政府组织形成良好互动和有机联动,形成遏制污染的最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