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作家艾伦-韦斯曼 |
专访美国科学作家艾伦•韦斯曼
如果世界没有了人类
查看原文:www.bundpic.com
美国科学作家艾伦•韦斯曼在大量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直接向人们展示了没有人类的世界会怎样:大自然将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复失地”,一座没有人类进行维护和管理的城市,在500年内就会变成一片森林。
文/刘莉芳 陈希(实习) 图/张洪兵
如果人类突然消失,不出两天,城市就会因为管道拥堵,到处是污水;七天后,城市循环系统就会陷于瘫痪,紧急备用能源耗尽;一年后,高压电网冷却,成千上万的候鸟飞回城市,而依赖于人类的寄生虫开始绝迹;三年后,由于没有供暖,寒冷地带的管道统统爆裂,建筑物开始坍塌,而没有暖气的庇护,经过一两个冬天后,蟑螂相继死去⋯⋯千万年后,青铜制品依稀可辨;50亿年后,太阳的膨胀导致地球的燃烧⋯⋯
这些关于地球未来的设想,并非预言,而是基于科学依据的实验。
2003年6月,韦斯曼离开居住地亚利桑那森林,他厌倦了那个到处是干旱土壤、树皮甲虫的地方,逃往气候温和的纽约。但巧的是,那晚他在朋友的小木屋里遇上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名为卡次启尔山(Catskill)的龙卷风的袭击。结果,一根两米多高的云衫树苗像标枪一样插入了朋友的房子。就在这时,韦斯曼收到了《发现》杂志编辑乔西的信息。
乔西在那段时间重读了韦斯曼几年前发表在《哈帕斯》(Harper's)上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描述了人类逃离切尔诺贝利的情景,以及大自然如何占领人类留下的空间的故事。乔西突发奇想,问韦斯曼,如果人类消失了,世界会怎样?
在一句无心话的刺激下,韦斯曼产生了写一本书的想法。他开始游历世界,去了很多污染严重的地方,决心要真实地展现没有人类的世界如何继续下去。4年后,也就是今年7月,《没有我们的世界》出版英文版,韦斯曼在书的开篇就把人们带回欧洲仅存的一处原始森林,那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位于波兰和白俄罗斯交界处,总面积20万公顷。“现在走进这片原始森林,还能听到狼号、老鹰的笑声和欧洲野牛的叫喊。在这里,那些在北半球经常能看到的树种橡树、桦树等体积都很大。看到那些巨型橡树、桦树,也许会令人觉得奇怪,但也会让人产生一种熟悉感,可以让大家想起大自然原来是什么样子。”9月,该书中文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12月11日,韦斯曼来到上海,在上海图书馆举行讲座。当天,他接受了本报专访。
B=《外滩画报》
W=艾伦•韦斯曼Alan Weisman
没有人类的世界
B:包括《后天》等电影在内,虽然都是灾难片,反映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但结局都是人类战胜自然。而你的书却不给人类这样的侥幸机会,开篇就让人类突然消失。为什么这么处理?
W:作为一名记者,我去过很多地方,从南极到北极到赤道,我都去过了。在游历中,我发现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越来越大,比如南极臭氧层的空洞面积越来越大、北极冰盖的面积日渐萎缩。同时,越来越多的物种因为人类的破坏行为,濒临灭绝。而最重要的是,如果其他物种都消失了,人类根本没有办法独立生存。
其实对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人们非常清楚,但因为对未来的恐惧,人们并不愿意正视。所以,我在书里做了一个实验,让人类消失,这样人们才有兴趣把书看完,了解没有人类的世界到底会出现哪些情况。
在书的开篇,我作了一些假设,比如某种不知名的病毒突然把人类杀死,或者一个邪恶的天才发明了一种方法让人类失去生育能力,或者一个外星人把人类带去外太空,这样人类消失了,大自然还在。于是,让我们看看在没有人类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大自然如何继续生存,能否自我治疗,能否恢复到人类出现之前的美丽状况,如何消化人类留下的东西,比如建筑、塑料、二氧化碳等。
B:当你的假设成立,人类消失之后,城市在7天之后就会陷于瘫痪,一年之后,候鸟就会飞回来,寄生虫开始绝迹。这些是你的想象,还是有科学依据?
W:当然不是想象,我的书是基于大量事实的一部作品。我不是激进环保主义者,我是一名记者,为写这本书采访过无数科学家,他们已经获知几千年前的世界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当然也可以遵循相应的规律推测出几千年后的状况。以纽约为例,当人类消失后,纽约能否回到400年前的森林?我就这个问题采访过很多纽约城市规划专家、建筑专家、排水专家、地铁专家和地铁工人等,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毫无疑问,可以。首先,纽约城市系统中最虚弱的一环是地铁,有部分路段的地铁建在地下水位之下,如果没有维护工每天操作排水量为800多磅的水坝,只需几天,地铁就会被湮没,水就会蔓延到马路上,所有的东西都会生锈。20年后,整个地铁就会坍塌,鸟类会在河里捕鱼,大自然就会逐渐占领这块地方。然后,如果没有人打扫街道,所有的通道都会被塑料垃圾袋或者落叶堵塞,落叶会在水泥和沥青的缝隙中生长,连成一片,最终让整个城市变成一座森林。其次,如果没有消防员,房子遇到火灾,里头的木头和纸张就会燃成灰烬,为土壤提供养分,这些有助于土壤的滋养。土壤里一些含有石灰的成分也会在水的作用之下成为一种酸性较弱的液体,让更多植物繁荣生长。总之,一座没有人类进行维护和管理的城市,在500年内就会变成一座森林。不管气侯怎么变化,大自然总能找到办法来适应这种变化。
我在上海没有做过相应的调查,但是我相信在纽约会发生的事情,在上海也不例外。
B:自然界总能找到办法来适应人类和气候的变化?
W:对,历史上已经有无数证据显示,大自然面临一些剧变时,能展现出它的包容力。在书中,我写到了美国制造原子弹的地方,那里可以说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现在也被野生植物占据。我写到了英格兰发明化肥的地方,那里经过几代人使用化肥后,土壤已经荒废了,但即使这样,大自然还是可以在上面生长,一些野草最早出现,随着野草死亡、腐败之后,它们在原先的土壤上形成一层顶土,而顶土就可以生长更多的植物了。虽然这需要几千年时间,但是证明大自然有能力回来,把荒芜之地变成健康的生态系统。
B :你在书中说,如果人类突然消失,大自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复失地”,但是你也写到,核电站和核武器在没有人维护之后,都成了放射污染源。考虑到这一点,即使人类消失,大自然也不可能收复失地。你怎么看?
W:核废料是大自然回归的最大障碍,我希望能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处理核废料。但是很遗憾,现在世界上99%的核废料还是临时性处理的,没有一个更好的储存方法。
与人类同在的世界
B:你为写作这本书游历了很多地方,见到了很多污染现象,在那些现象中,最让你觉得触目惊心的是哪一次?
W:为写这本书,我游历了两年半,写作用了8个月,每天要写15小时以上。在游历中,让我觉得最触目惊心的事很多,比如在美国开采煤矿时,人们要用炸药炸掉山顶,那场面简直恐怖;在亚马孙河流域,大量的森林被烧毁,被工厂、建筑、商店、公寓填满;在印尼、南美、非洲,大量的树木被砍伐,迁徙的候鸟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树木。现在当你走进树林,几乎听不到鸟叫声了,而我是那么爱听鸟儿在树林中歌唱。
B:你在书中还警告了人类有些破坏大自然的举动是永不磨灭的。请举例说明。
W:在20世纪我们有一项“了不起”的发明,那就是塑料。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塑料不可销蚀。在二战前,塑料还没有大规模侵入主要河流和海洋,现在塑料已经无处不在了。在生活中,比如在美国超市购物,每次你都会得到很多塑料袋,番茄被放在一个塑料袋里,土豆被放在另一个塑料袋里。在大自然中,当岩石和山体沉入大海时,塑料会在潮汐的作用力下,被撕扯成碎片,而这些碎片在被海洋中的小生物误食后,残留在生物的体内。正如我们所知,海洋生物处于食物链条的低端,所以最后塑料还是被人类消化。现在已知的情况是,塑料在海洋中的残留面积已经相当于一个大洲的大小了。现在科学家已经在某个石化加工区发现一种微生物,它可以消化原油,但即使这样强大的微生物也无法消化塑料。我认为应该立法禁止使用塑料袋。
B:环境污染并不是单纯的直线行为,人类在城市建设中的行为经常也会伤害到环境。
W:我曾在韩国科学家的陪同下,参观韩国非军事区,这个非军事区的宽度差不多是4公里,把朝鲜半岛分为两块,两边驻扎着的军队,属于世界上运行成本最高昂的军队之列。但在那样一个剑拔弩张的地方,野生生物物种竟是亚洲最多的,我们甚至看到了珍稀物种丹顶鹤。但是好景似乎不长了,韩国正计划把这里改建成工业区域,我和很多科学家正在试图说服韩国和朝鲜把这块地方建成示范性的和平区,为物种提供栖息的场所。
B:对于当下人类破坏大自然的举动,你有什么改进建议吗?
W:现在世界上每4天就会增加100万人口。在19世纪末,全世界大约有16亿人口,到20世纪末,已上升到66亿。如果我们保持现状不变,到2050年,世界人口会达到90亿。人口迅速增长对大自然的压力太大了。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他们通过计算发现,如果全世界从明天起像中国一样采取计划生育政策,100年后,世界人口会降到19世纪末的16亿。虽然这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性别比例失调,女性越来越多,但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人口激增可比环境污染容易解决多了。
另外,城市应该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在城市内部制造粮食。如果城市中的每座建筑实现太阳能供热。在屋顶运用无土栽培等方式生产食物,这样不仅能供应粮食,还节省了把外面的粮食运送到城市过程中的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我听说那些自己学着种蔬菜的小孩也很喜欢吃蔬菜。
B: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说人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但你的书似乎想告诉我们,如果世界上没有人,世界会更美好。
W:我不会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音乐、诗歌、艺术的世界里,正如我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树的世界里一样。我希望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人类在其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并与其他物种保持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