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国务院机构应向“大部门制”过渡。 |
中央机构“大部制”设想
中共十七大闭幕之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逐渐清晰,“大部制”呼之欲出。有关人士日前指出,未来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将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国务院所属机构中的一些部门将进一步整合,采取“大部门有效管理体制”。
■大国土建设部=区划+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
■大农业部=农业+粮食+林业等
■大交通部=交通+铁道+航空+公路+水运+邮政等
■大文化部=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旅游+文物等
相关链接
中国政府管理成本庞大
专家指出,政出多门对于管理成本的消耗是巨大的,国务院除办公厅外,共有内阁部门二十八个,特设机构一个、直属机构十八个、办事机构四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十个、直属事业单位十四个,另外还有一百多个议事协调机构,数量之多、类型之多、分工之细难以想象。
对比其他国家,美国总统内阁为十三个部门,日本内阁设一府十二省厅,德国为十五个部门,英国为十八个部门。而中国政府的部门数量甚至可以达到某些国家的两倍到三倍。其中巨大的管理成本,更达到了许多西方强国的数十倍。如果能从大部制入手,合并功能相近的部门,精简人员,便可以省去大量的管理费用,从而也能从根子上提高政府效率。
政府部门众多,带来的也是公务员数量的庞大。有关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民众认为,中国的公务员数量过多。据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健介绍,按照公务员与GDP的比例指标来看,中国公务员数量大大超出发达国家。
从经济视角考察,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中国为39人/百万美元,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目前美国为2.31人/百万美元,日本为1.38人/百万美元。中国公务员“超标”近20倍。
本版稿件据《瞭望》、《财经》、《信息时报》、《新快报》
改革开放后的5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新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1998年: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名。
第五次2003年: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延伸阅读 专家眼中的“大部门制”
部门合并
拓宽管理幅度
“大部门制”是相对于现有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而言的,“大小”指的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幅度,管理幅度拓宽,机构相应减少,是“大部门制”的一个特点。“大部门制”将职能相对接近的部门进行横向合并,设立所谓的“大部门”来统筹原来几个部门的职能,从而拓宽管理幅度。
翟校义(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减少部门数额
提高运作效率
当前政府有些市场经济职能无法有效体现,主要的原因是组织体系没有很好构建,因此到了把组织体系转型的必要时刻。倡导“大部门制”的政府机构改革,是个全新的提法,与过去的五次改革完全不同,“大部门制”是侧重改变政府职能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角色定位。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教授)
仍面临先改革
后膨胀的怪圈
每隔五年一次机构改革似乎是一个周期,之前1998年和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精力都是围绕着精简机构来进行,但却没有能够走出精简机构之后再次膨胀的循环,“大部门制”也面临这样的怪圈。
“大部门制”的设想,实际上就是在更大程度上整合机构。这将对解决政府职能交叉起到积极作用,能够杜绝各职能部门相互踢皮球的现象,降低协调成本。
精简机构,政府的公共权力在整体收缩,腐败的机会也会随之降低。因此“大部门制”职能的集中不会导致腐败机会增加,客观上反而会促使腐败减少,可以抑制职能权力的滥用。
任建明(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政府改革
需要法治化
政府机构改革最核心的地方是制度转型思路的转换。“大部门制”基本上还是属于行政改革,而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型才是深层的转型。政府的改革需要法治化,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权扩张以及财权、税权等职权的分配等等,都需要通过深层制度的变革和法治化的途径来解决。
范亚峰(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央关注机构改革
有关媒体报道,国务院将成立能源部,整合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电监委中有关能源的职能,以及统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等国有能源巨头。
有关专家表示,假如能源部能够设立,预示着中国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在明年3月大换届时铺开,同时也预示着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加大改革力度,去除现在机构重重叠叠、职责不清的毛病,采取“大部门有效管理体制”。
有关人士指出,明年是全面深化行政改革的重要一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已明确指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明年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其中第一条便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专家据此表示,把政府机构改革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透露出中央对推进中国政治建设进程的高度关切。
管理分散弊端重重
专家指出,能源部的设立有多方面理由,能源管理体制至少涉及石油、煤炭、电力三大领域。目前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高高在上,难以管好。目前的管理体制,上面有一个国务院总理挂帅的国家能源办,但管理的实体是在国家发改委内设的能源局,能源局下设的能源处才十个人,却要主管整个中国的能源。
其二是能源管理多头并举。如石油和煤炭的管理比较分散,而电力管理则十分严密,有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国资委三大部门在管,上面还有国家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但这样一来,谁都在管,谁都管不好。
专家强调,类似能源领域的问题,在中国行政架构中的多个领域都存在。长期以来难以管好的食品安全领域,就是因为有卫生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多头管理,至今职责不清。而文化领域,不算中央宣传部,下面还有五六个,如文化部、广电局、新闻出版总署、版权局、文物局等部门,职责也不易分清。
权力制衡成改革焦点
目前,对于大部制的构建,有很多问题并没有解决,其中怎样平衡制定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是大部制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中,怎样防止因权力过度集中而产生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大部制改革顺利实施的一大关键因素。
为此,有学者提出,避免的方法有多种,一是在部与部之间,让有些部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部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部专门行使监督权。二是在大部制内部给机构分工:有些机构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监督权。
但有专家认为这些方法仍存在不妥之处,即如果成立一个独立行使监督权的机构,相对于合并后的大部制来说,此机构的监督能力必须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监督机构,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力的组织要怎样组合、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亦是难题。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中国媒体早前预测,在明年3月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能源部的成立几乎已成定论,目前尚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能源部的职能范围上。而大交通、大国土建设、大农业、大文化等体制的建立,亦或正在研究中,并非没有可能。
对此,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认为,国务院机构最理想的改革方案是除了外交部、国防部、安全部、公安部等,其他部委逐步向大部门制过渡。
比如,可考虑整合石油、电力、煤炭、核能、现有电监会等,建立大能源部;整合区划、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新设国土建设部;整合现有农业、粮食、林业等部门,建立大农业部;整合交通、铁道、航空、公路、水运、邮政等,建立大交通部;整合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旅游、文物、社科基金等部门,建立大文化部等。
周天勇还建议,为强化改革的统筹协调,打破部门利益格局,应重建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继续整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此外,还可新设总理预算管理办公室,以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协调性。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不久前表示,缩小机构、精简人员,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的必要措施。
在不久将到来的大部制改革中,必定要有一部分人为此而“牺牲”官位。如交通部、铁道部和民航总局一旦合并,至少正部长就要减少两个。
各个击破分段而行
在过去,不论是宏观调控,还是各类专项行动,行政管理上都是“轰轰烈烈”,动辄八九个部门,甚至十多个部门“联合下文”、“联合行动”,看上去各部门积极性都甚高,而实际上是一哄而起,互相推诿,谁都不负责。宏观调控多方失利,与此也有关联。
专家指出,今天的中国,除中央与地方、大型国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外,已形成庞大的利益团体,机构大分拆、重组,势将因利益分配带来强大反弹。
这种重大的改革,知易行难,可能要各个击破,分段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