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航道卫士之责保航行安全畅通
———记第十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长江重庆航道局
商议航道建设大计
离退休职工合唱团
安装新航标
神女峰边信号台
更宽、更深、更畅通的三峡库区航道
长江重庆航道局担负着重庆江津兰家沱至鄂渝交界处鳊鱼溪共598.4公里(含嘉陵江口1.2公里)航道的维护和管理任务,现有职工4000余人,主要履行管理河段内的信号揭示、航标助航和行政管理、航养费征收职能。近几年来,该局党委、行政、工会紧紧抓住流动分散、线长点多的行业特点,坚持以“四职”教育为主线、以培养造就“四有”职工队伍为目标,在一个环境艰苦,工作危险的行业里培养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乐于奉献的职工队伍,确保了西南水上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该局2003年获“全国第八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殊荣,2005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今年又荣获“全国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激流险滩彰显川江航道精神
首先,全局职工做到了讲职业道德,尽职业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万里长江呈现出百舸争流,千船竞发的繁荣景象,同时也给航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川江具有落差大、流速急、暗礁多、流态紊乱等特点,且以弯、窄、浅、险、多雾著称,在天然状况下航道维护工作难度高。涨落无序的江水识别,穿梭不停的船只指引,都要靠航道职工认真细致的工作。为此,他们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党政工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对职工进行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的职业教育。近几年来,全局举办脱产培训班70期,轮训职工2300余人次。
与此同时,他们根据不同的岗位,制定了不同的职业标准,并利用“文明窗口月”活动、“百日优胜红旗竞赛”等方式引导和激励职工爱岗敬业。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活动,科学严谨的制度建设,以及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责任、奋斗、奉献、和谐”的川江航道精神,使广大职工深深地明确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为给江上往来船舶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各信号台主动向行轮介绍辖区船舶的动态和雾情变化,帮助引导其安全航行;绞滩站坚持做到符合安全施绞标准的船舶有请必绞;各航道站则根据水情变化,及时移设航标,让行船在航道内行驶百分之百放心。
航道大多数班组处于人迹罕至,生活极其困难的环境之中,但广大职工却以“服务行轮,奉献社会”的精神,默默地奉献着,燃烧着自己的青春乃至毕生。位于长江三峡瞿塘峡和巫峡之间,被人们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滩”的油榨碛滩,是川江航道枯水期最著名的险滩,然而战斗在油榨碛绞滩站的30名职工却发扬“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行轮一分难”的精神,以最淳朴的职业道德,真诚服务船舶,不畏艰难,战险滩、斗恶水,30年施绞大小船舶10万艘次,做到了艘艘安全,施绞及时。今年7月17日至19日,重庆地区遭受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袭击,航道受到极大威胁,航道人发扬英勇的抗洪精神,日夜奋战在风口浪尖,经过百余小时的艰苦努力,确保了航道安全、畅通。
为行轮和旅客排忧解难,为遇险船舶抢险救危,航道职工将之视为义不容辞的份内事。2002年1月6日凌晨,川江云阳境内接连发生3起海损事故,其中一艘倾覆失控的千吨级驳船冲向泊着数十条大小客船、水翼船和趸船的云阳港区,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渝道1241”艇6名船员驾着只有倾覆驳船三分之一长的航道艇,迎头冲上去,在漆黑的夜幕中,经过3小时生死搏斗,最终制服了这艘钢铁“怪兽”。避免了惨剧的发生,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得到保护,充分展示了航道职工可敬的职业道德风貌。2005年9月1日,涉外旅游船“银河”轮在长寿境内不慎触礁、倾斜,情况万分危急,该局职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组织施救,经过4小时艰苦拼搏,终于将船上90余名外国游客安全转移,获得轮方和旅客高度赞誉。据统计,近5年,全局协助施救遇险船舶143艘,救起落水群众750余人。
其次,讲职业道德,守职业纪律。长期的思想教育,使广大航道职工深刻认识到,秉公办事,不贪私利,既是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更是优质服务的基础。随着长江航运事业快速发展,各种大小船舶与日俱增,相应增大了不安全的因素。为确保安全,各绞滩站严格按照绞滩规定,凡经检查合格的,便积极热忱地施救上滩。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在航道屡见不鲜,出于感激之情,被救方往往以重金表示酬谢,然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航道职工却绝不“笑纳”。航道征稽和行政管理是依法征收规费和依法保护航道的两个职能部门,也是航道的“窗口”,近年来,有的船主为了少缴规费和乱采滥挖,采取各种手段拉拢、威胁征稽、行管人员,但航道人硬是腐蚀不沾、威胁不惧。
再次,讲职业道德,强职业技能。俗话说,行船走水三分险,长期与水打交道的航道卫士深知,仅有良好的为行轮服务的愿望,没有过硬的本领也是难以保证航道畅通和行轮安全的。因此,长江重庆航道局认真贯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方针,注重职工培养,学习热潮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局,其中一个班组和一名职工跻身全国学习型先进群体及个人行列。同时,全局每二年都要举行一次技术大比武,岗位练兵、师徒合同星罗棋布,推动着职工技能的提高。为适应变幻莫测的山区河流,各类应急应变演习也在川江积极展开,大大提高了航道职工在恶劣环境下维护航道、确保畅通的能力。
2001年4月22日11时,在川江宜昌261公里处的东洋子绞滩站,由于地方船舶违章抢滩,置“风云22号”、开县68号和航道机接208轮于危险境地,眼看数十人的生命和3艘船舶就要在瞬间消失,紧急关头,凭着过硬的技能和思想作风,航道机接208轮全体职工临危不惧,采取果断措施,避免了船毁人亡的灾难。也是这一年,在奉节油榨碛滩口,同样上演了惊险的一幕,也被训练有素的绞滩职工化险为夷。2003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135米强制蓄水期,广大职工在比平常更为恶劣的环境中以空前高涨的工作热情奋力拼搏,经受了一次严峻考验,全线撤设航标总数达3345座次。尤其是航道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魄,将传统的设标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成功设置17座桥区深水浮标,充分展现了具有科学素质、过硬本领的新时期航道人“服务行轮,奉献社会”的光辉形象。为了适应库区变化的实际,给行轮提供更为便捷的航道,该局对成库前原有的“下水走主流、上水走缓流”,船舶交叉频繁,容易导致海损事故的老航法进行了变革,即各自靠右分道航行。在变革中,广大航道人群策群力,历尽艰辛,完成了库区航道改革航标定位踏勘、航道扫床及航标配套工程建设,编制航行参考图,确保了2004年1月1日库区航路按《长江三峡库区船舶定线制规定(试行)》正常进行。高峡平湖谱写库区航道新华章
2003年6月,三峡工程135米蓄水成功,绞滩站撤了,信号台、航道站减少了。航道人面临转岗、迁址等严峻考验。无怨无悔、勇于创新的航道人又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的生活,谱写库区航道辉煌的新篇章。
2006年,三峡库区首次实施海拔高程156米蓄水,库区新运行水位将涉及该局637座助航设施动迁,其中杆标312座、浮标311座、信号标4座、河口浮标10座。这637座标志是2003年满足135米、139米而设置的,在蓄水156米,水位抬升17米过程中需重新配备设置。
依据三峡工程建设总体设计和国务院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公布的蓄水计划,2006年汛后实施首次156米蓄水,蓄水未动,航标先行。三峡库区现有水位(139米)基础上抬升17米的过程中,涉及全局227.8公里航道上的637座航标提高到新的高地,这次航标大搬迁,是在天不适、地不利条件下进行施工的。6月、7月正值盛夏,川江两岸滚滚热浪、高温不退,施工队伍根本无法正常施工,156水位线是川江两岸的无人区,施工环境恶劣,甚至很难找到航标的立锥之地,大自然留给航道人的只有超常工作,不辱使命。
该局所辖的200余座航标搬迁,座座险象环生,每搬迁一座航标都是由职工带着绳子登上新的山崖,固定绳子后,将绳子抛到崖下,建立起绳索交通线,230公斤重的标体就是通过这根绳子拉的拉,抬的抬,推的推,寸步难行地运输到新山岸进行安装。
悬崖、灌木、高温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2006年7月18日,凝聚着长江重庆航道局广大职工艰辛和激情的三峡库区156米蓄水杆标搬迁工程全面峻工。同时,该局还主动作为,提高辖区航道维护水深、尺度和等级。2006年9月20日晚10时,三峡大坝下闸开始蓄水156米,所辖航道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航道更宽、更深、更畅通、更安全,川江航道人实践了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卓有成效的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使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获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近年来,全局广大职工切实做到了航标标位正确,灯光明亮,信号指挥准确,船舶绞滩迅速及时,达到了确保行轮安全和畅通的目的。全局每年平均维护航道多达63万座天,维护正常率999.9‰,信号指挥达66万艘次以上,正常率达100%,施绞船舶1.5万艘以上,未出一次责任事故,为长江水运事业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航道人践行着“服务长江水运、服务沿江经济、服务流域百姓”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