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赵石明两天没有排便了,同时还伴有腹痛、呕吐的症状,家属看得心疼,赶紧送他进医院,诊断是肠梗阻。然而仅仅12天后,这个可怜的中年男人竟然因此丧了命。父母妻儿哪里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问:肠梗阻至于要人命吗?
中年男被肠梗阻要了命 2005年7月28日,农民赵石明被送进了浦口的一家医院,入院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予以一级护理,采取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抗炎、补液等保守治疗。
奇怪的是,接连数天下来,他虽说不再腹痛,但一直也没排气、排便,整个人熬得十分憔悴。这家医院算是没了辙,建议家属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8月8日上午10点半,家属将赵石明送到市区一家三甲医院,会诊的结果是“绞窄性肠梗阻”,继续补液治疗。当天下午3点,情形很不妙,赵石明胀了一肚子的腹水,血压也测不出,但直到当晚9点这家医院才进行全麻剖腹探查手术。手术过程中,他的动脉压已经掉到了30mmHg左右,复苏无效,9日凌晨死亡。父母妻儿哭天喊地,却也唤不回亲人的生命,“开头只是肚子疼不排便,这才几天呀,人咋就没了呢!”
家属两次申请医疗鉴定 家属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通常,“粘连性肠梗阻”是不会死亡的,如果发展成“绞窄性肠梗阻”才会有高的死亡率;一般来说,所有肠梗阻的死亡率在5%—10%。了解到这些医学知识,家属更加想不通了,“他得的只是"粘连性肠梗阻",也送医院治疗了,还死亡,实在是没道理!”大家归结原因认为,第一家医院对病情判断不明确,延误了治疗,第二家医院一直在等待家属筹钱,没有实质性治疗,延误了抢救时机,两家医院的共同过错造成了赵石明死亡的悲剧。
在此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死者家属踏上了医疗事故鉴定之路。第一步他们去了南京市医学会,鉴定结果不构成医疗事故。家属自然不服气,又申请江苏省医学会再次鉴定,这一次的结论是:病程观察不细、水电解质及营养支持不够完善、医患沟通不够充分,以上不足致使病情加重,医方对患者病情加重负有完全责任,构成四级医疗事故,医院负全部责任。
两家医院共赔偿16万 赵石明的父母妻儿将两家医院告上浦口区人民法院,索赔各项损失20万元。庭审中,第一家医院辩解说,保守治疗并没有违反医疗卫生法规及诊疗规范,而之所以采取保守治疗,是考虑和照顾到赵石明家庭的经济能力。第二家医院则否认了延误抢救时机一说。法院认为,赵石明在浦口某医院采取保守治疗11日后病情未见好转反而恶化,经鉴定,该医院对病情加重负有完全责任;而转到某三甲医院时病情已发展成“绞窄性肠梗阻”,对于这类病人,时间就是生命,该医院不能证明在赵石明病情危重下,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抢救,也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故一审判决:浦口某医院赔偿10.2万余元,某三甲医院赔偿5.7万余元。(文中当事人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