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吴晶)新年将至,山东梁山县马营乡和大路口乡的村民们有个共同的心愿——来年“及时雨”可以多下几场,多下几个地方。
村民们盼望的“及时雨”是中国农业大学派来的专家团。一年来,专家团针对当地情况,为村民开展种子处理、栽培措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培训。
村民们感到,大学教授一来,棉花、瓜菜“变得有模有样”,水产品的销路“越来越旺”。
去年,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校领导的号召下,开展农村“能人”培训行动,通过在校和实地培训、函授等多种形式,已为各地培训各级、各类人员24000余人次。
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加志说,为了把方便实用的新技术、新信息、新产品直接送到农民手里,学校依托原有的校外函授站和学习中心构建培训网络,在全国建立了水稻、蔬菜、棉花、药材、奶牛、生猪、肉鸽等45个种植(养殖)培训、推广、示范基地。
同时,学校在河北吴桥建立的农业实验站已成为河北省科技入户传播站和沧州市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实验站每年培训技术骨干1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多份,现场咨询、指导农户1000次以上。
近年来,我国各地不少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农的号召,运用自身的优势贡献新农村建设,并把知识兴农与学校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西北师范大学在全校师生中倡导“立足西部、服务西部”,要求大学生党员到艰苦地区开展教育实习,导师在科研工作中带领研究生党员扎根基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利用寒暑假到湖南新晃、贵州惠水等地农村开展“三支一扶”活动。
西北师范大学2001届地理专业毕业生白胜明主动申请到“苦甲天下、饮水奇缺”的宁夏西海固任教。他说,正是服务农村的实践使他加深了对基层民生的了解,更懂得了知识“怎么用,为谁用”。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