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彰武县大雪过后已经退化的草场
新华社记者任鹏飞摄 |
|
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彰武县大雪过后,沙地附近已收割的农田
新华社记者任鹏飞摄 |
“风吹草低见牛羊” 辽宁的草场哪里去了?
东方是沙,西方是沙,南方是沙,北方是沙。
每日黎明,出门看沙,黑夜来临,与沙同寝。
——席慕蓉
席慕蓉的这首诗,是科尔沁沙地南部生态形势的生动写照。
一场风雪过后,科尔沁沙地南部——辽宁省彰武县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连绵几十里的流动沙丘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苍凉。相邻不到五百步远,就是新开垦的粮田,地里剩下一些玉米秸秆,稀稀疏疏地站立着。当地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这块地产量只有两百来斤,不到主产区的五分之一。更为严重的是,不出两年,这块粮田就会变成新的沙丘。
200年前,这里属满清王朝的“禁封”之地,长期的滋养呈现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然而,盲目开荒后,风沙干旱,土质瘠薄,植被稀疏,生态脆弱。
草场退化、风沙肆虐不独见于这一个彰武县。在辽宁西部地区,由于沙漠化的肆虐,粮食大幅减产,百姓苦不堪言。当地盛传这样一些顺口溜:“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每人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
彰武县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接壤的部分村屯,面对步步逼进的风沙,人们只能是无奈地选择被动的逃离。在已新划入科尔沁沙地的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记者的吉普车都进不去,村中的许多人家已离去。
正在消失的草场
辽宁位于内蒙古高原向沿海的过渡带,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草业发展优势。但如今,这里的草地受到严重破坏,全省90%的天然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场面积日益减少,尤其是辽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地带。盲目地开垦、放牧等一系列经济开发活动,还有土地政策问题造成农民对土地的重种轻养,土壤沙化年年加剧,仅沙区草场牲畜超载率就高达50%以上。
辽宁省彰武县地方志的编写人员介绍,百年前的彰武县,人烟稀少,土地广阔,虽没有大的森林,但到处是低矮的树木和草地。直到上世纪初,随着大批开拓者的迁移并大肆开垦农田,才使境内有了大面积的粮田。同时,当地的沙漠化也日甚一日。遇雨则涝,无雨则旱,已基本丧失了自然生态环境调节功能。
辽宁省新闻发言人王海涛说,这里的土地只有薄薄的一层,有的地方一公尺半之下就是冻土层甚至白沙。如果不去碰触,这薄薄的一层土足以让青草存活。
2001年开始,辽宁以辽西草原区为重点,坚持天然草地建设和退耕还林种草并举,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但自2005年以来,辽宁各地草业发展开始出现下滑趋势,人工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彰武县就是这一变化的明显例证。
2002年至2003年,彰武县农田种草1718公顷。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了两家草业公司,“禾丰公司”和“天照金公司”,年加工牧草能力10万吨。2005年全县农田草场面积开始下降,目前仅有400多公顷。牧草资源减少,企业加工材料不足,设备长期闲置,两家公司相继转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