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张显元,湖南省澧县盐井镇一位普通农民,他的特点就是“爱挑刺儿”,尤其对侵犯农民利益的事情,总有锲而不舍的劲头。在盐井这个偏远的地方,镇干部就算是村民眼中的大领导了。见了这些“大领导”,有的人不敢吭声,老张却能够走上前去与他们论理,甚至还可能穷追不舍到镇里。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让他得了一个“刁民”的绰号。
维权农民怎就成了“刁民”? 多彩娃娃:说张显元是“刁民”,其实他并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只是通过各种渠道寻求最基本的公正,如果这样的农民都被干部称为“刁民”,那么普天之下,追求公正的人岂不都成了“刁民”?
新华网友:镇政府的干部侵害农民的利益,使得农民失地又遭受经济损失,张显元敢于把镇干部告到法院甚至求助“县长热线”,说明了当代农民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好事,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进步的标志,但让人是不明白的是,政府官员何必拿出一顶“刁民”的帽子扣在这些农民身上?
云南元谋人:村民上访要说法是他们的权利,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答疑解惑,为何维权的农民反倒落了一个“刁民”称号?可见,“刁民”这个词是当地干部站在官员立场起的名词,那么与此相对应,官员希望百姓都是“顺民”,看似简单的称呼背后反映的则是地地道道的官本位意识。
“刁民”背后的维权困境 天使飞走了:政府官员本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为人民谋福利,但是该镇政府的官员非但没有履行好公仆的职责,还违法侵害农民利益,没有这样的“刁官”,又哪来“刁民?”
巍峨之巅:眼下,一些政府官员一遇到执着的维权群众,就认为他们是在找茬,这些干部的嘴里也时常蹦出“刁民”这个词来,“刁民”这个称谓反映了个别干部对群众居高临下的态度,更是反映了农民的维权困境。
乡党吃了没:政府官员轻率地视百姓为“刁民”,反映了当地个别政府官员简单粗暴的工作态度,也说明了这些官员对群众缺乏热情,没有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把百姓正常的维权看作是“捣乱”,这样的干部就不是称职的干部。试问:如果张显元反映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他还有“刁”的理由吗?
期待这样的“刁民”多起来 静坐思:谁愿意当“刁民”?真正心系群众的官员眼里根本就没有“刁民”与“顺民”之分,更不会动不动拿“刁民”这个帽子扣在寻求公正的百姓身上。与其说上访群众是“刁民”,不如说某些官僚是“刁官”。
金毛老鼠:如今,村干部、镇政府干部侵害农民利益的事时而发生,依我看,正是由于张显元这样的“刁民”太少了,个别干部才会为所欲为。如果每个村子里都有几个这样敢于较真的“刁民”,乱占耕地、侵害农民利益的事情还会出现吗?
新华网友:由于长期受小农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在自身利益遭受侵害时总是选择逆来顺受,不但助长了违法现象的泛滥,也不利于民主社会的建设,张显元的“刁”,反映出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民主意识,希望这样的“刁民”多起来。
新华网友:建设法治社会,不仅需要法律条文完备,还需要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随着普法宣传力度的加大,许多农民已开始拿出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张显元这样的“刁民”还是太少了。
农民欢迎的“刁民”应多起来 (来源:新华博客)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刁”意为“狡猾”,那么其反义词就是“善良”、“诚实”。对于一位喜欢对镇村干部挑刺儿的“刁民”来说,其“刁”并非奸诈、狡猾,而是敢于为百姓利益较真,这种的“刁”显然深受百姓的欢迎。
俗话说,只有不讲理的干部,没有不讲理的群众。“刁民”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那些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为民谋利益的干部面前,他们往往是引领群众致富的“主心骨”。而在那些好大喜功、官气十足、脱离实际蛮干的干部面前,他们又一反常态,事事处处挑“刺儿”,甚至“刁”得不近人情。 (来源: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