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科齐:台前幕后话题多
沈孝泉
2007年法国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无疑是尼古拉萨科齐;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观察,5月份当选法国总统的萨科齐也堪称今年的国际风云人物。
萨科齐造成的轰动,不仅因为他是法国新总统,更因为他是法国“新一代”总统。
萨科齐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为法国打造崭新形象。上任半年之内,他马不停蹄地进行外交访问,足迹遍布了欧洲、非洲、亚洲和北美,显示出法国外交战略的新布局。修复法美关系是萨科齐外交的重中之重。因伊拉克战争而导致法美关系的恶化,对法国开拓国际空间并不有利,而陷入战争泥潭的美国也正需要法国的援手,于是萨科齐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夏天特意去美国私人度假,11月又对美国进行一次“重新征服美国人之心”的正式访问。
萨科齐11月下旬访问中国。务实的萨科齐把这次北京之行的重点确定为“经贸合作”,甚至从随行人员名单中把政府负责人权事务的国务秘书去掉。访问结束时,他带着200亿欧元的合同满载而归。这次访华成果改变了两国一度“政热经冷”的状况,萨科齐作为新一代领导人给中法关系注入了一股新风,也给那些因中国“崛起”而惶惶不可终日的西方树立了顺势而动、互利双赢的榜样。
在国内问题上,萨科齐也图变求新,但是恐怕不会像外交那样得心应手。法国的国内经济社会问题积重难返,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实施改革,而一旦改革必然伤筋动骨、危及一部分既得利益群体,于是社会抗议行动便席卷而来,不久前的公交大罢工等风潮盖出于此。过去历届政府面对社会压力最终都放弃改革、以求自保。萨科齐痛恨这种“停滞主义”,他没有在大罢工面前退缩,而试图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商对策、推动改革。政府的改革决心不改,而社会风潮也逐步走向平息。有人说,法国人动辄走上街头迫使政府让步的漫长历史快要结束了。萨科齐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
如今,“萨科齐主义”成为法国媒体的常用词汇。法国《观点》杂志说,像蓬皮杜一样大权独揽、像德斯坦一样主动热情、比戴高乐多些活泼、比密特朗添几分实干、又比希拉克多些决断,这就是“萨科齐主义”。
对平民百姓来说,这位新总统身上还不乏吊人胃口的其他话题,比如当上总统的萨科齐没有挽留住自己的“第一夫人”。美国一家刊物在评选2007年全球知名人物十大“分手”事件中,萨科齐与塞西莉亚名列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