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真地阅读了同学们写来的“师兄师姐VS师弟师妹”的文章,他们真实地记述了自己的经历,表达了最真实的感受。透过他们不经意间的流露,我既感受到每位同学的人际交往成熟度,又能大致勾勒出他们入职后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职业生涯轨迹图。
人生必备两大智慧,一是生存技能,二是情感智商。而情感智商中包括有情绪管理、冲突管理、压力管理、沟通技术、爱的表达等。大学阶段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发展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更应该提高自己的情感智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为成功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里,师兄师姐和师弟师妹的关系是最普遍的人际关系,身处校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角色的适应和转换。本次征文讨论的,就是如何处世,而这正是提高情感智商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处沟通时代,与人相处的能力已经比工作技能本身更重要,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刚刚入校的新生无疑是“小字辈”,此时他们需要处理的,是如何与高年级学生(前辈)相处,在被指挥、被照顾的同时,尽可能地从他们身上吸取经验,尽快融入校园环境。而随着年级的增高,在低年级学生面前,我们的身份又变成了“前辈”,有义务把从学长那里继承下来的经验、习惯,传递下去。此时又该怎样处理?
第一种方式,就像《当了师兄,才明白这一切》一文中提到的,“我们对学弟学妹的态度是:在我们面前,你们永远是小字辈;在你们面前,我们永远都是过来人。”在“我们”眼中,大一新生啥也不懂,只有和他们侃的时候才觉得特满足。
可是我要说,这种想法与现代的人际交往方式和职场规则格格不入,透过这些观点看出的,是一些年轻人缺乏社会经历,视野和人际交往意识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每个人进入新环境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懂得谦逊是美德,反倒是自以为是、故作姿态的“学长”显得有些滑稽。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态度,其实折射出的是对自己的认知,依靠向不熟悉环境的新生“炫”一下来获得满足感,只能说明我们缺乏起码的自信。
第二种方式,正如《请别叫我“师哥”》一文中的那位师哥说的,只有兄弟相称才是平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明智和开放。“师哥”的称呼只能说明我们比别人入学早,并不能说明在各个方面就一定比人家强。如果想让这个称号包含敬畏之意,就要敏于行,身为范。
遇到明智学长的王培明也学到了明智,于是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真挚的友情。大学阶段向周围人学习是重要的成长途径,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
第三种处理师兄师姐与师弟师妹关系的方式,在我看来是最恰当的。这集中体现在《和师弟同台竞聘》一文中。首先,师弟浩“进入学生会后,以一个师弟的身份尊敬老生,勤奋工作。”一个人收获人脉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会使用敬词和谦词。其次,浩在竞选学生会主席之前,懂得征求一直扶植自己学长的意见,当选学生会主席之后,他敏锐地感受到学长的情绪,及时地以真诚的态度安抚了学长稍显失落的心,赢得了学长的理解和支持。
透过这件事情的处理,我们也感受到作为师兄的王克欢同样具有较为宽广的胸怀,两个人有效地利用自己周围资源,在人际关系中知进退,预示着他们未来在进入职场之后,在人际关系中会游刃有余,成就顺利的职业生涯。
在帮助企事业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大学生在求学阶段要通过各种机会和渠道寻找自己的人生教练。教练可以很多元,比如学业教练、人际交往教练、情绪管理教练、职业生涯规划教练等。寻找教练最方便的地方就是大学校园。校园是微观的社会,你会观察到各位同学的不同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将自己在某方面的优势传授给别人,形成互动成长的局面。
在人际交往中,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筹备人脉资源的最重要阶段,无论是师兄师姐还是师弟师妹,都要把这些关系作为自己的人脉去经营去珍惜,如果逞一时之强,伤人就必会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