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其声势之浩大,影响之深远,在全国前所未有,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次新探索、新创举。三年来,全省各地遵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律,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形式,开创了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的新局面。
党委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抓。省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经常听取工作汇报,亲自抓点办点,指导工作。省委常委、党员副省长定期深入挂钩联系点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地区、各单位“一把手”亲自挂点,班子成员轮流进驻,形成制度。据统计,我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共建立7312个农村基层联系点,县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累计到联系点1.5万次。
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省领导挂钩地级以上市,市厅级领导挂钩县(市、区),县处级领导挂钩乡镇(街道),科级以下干部驻村,形成了省、市、县、镇、村密切联系、双向互动的工作纽带和有机整体。驻村工作由挂点领导负总责、驻村干部具体抓落实。挂点单位在选派干部驻村的基础上,组织机关党支部与驻点村党支部“结对子”,一起过组织生活,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互动与共建。有的挂钩单位还与挂钩联系的县、镇结成长期合作共建关系。
省委通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这个载体,整合全省人力物力财力,推动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举全省之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将工作落到实处,特别强化管理,加强督促指导。省、市、县党委普遍成立了“十百千万”工作指导组,切实加强对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的日常指导。各级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勤休假、工作纪律、组织生活、定期报告和通报等制度,明确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责和行为守则,防止了干部“走读”、流于形式。通过编印简报、设立驻村网、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搭建平台,组织驻村干部互相学习、开展经验交流。按照“一年一考核,三年一验收”的原则,认真做好考核评比和奖惩工作,坚持每年底组织一次考核评比,表彰一批先进驻村工作组和优秀驻村干部,充分调动了挂点单位和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党旗飘飘
为驻点村打造“永不撤离的工作队”
水利厅的驻点村是化州市林尘镇坦塘村,地处偏僻的粤西革命老区,进驻前人均年收入只有3300多元,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不足4000元,经济落后,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对此,水利厅党组意识到“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为驻点村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于是,厅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为村的党员上党课,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党员教育活动。驻村工作组积极协助村党支部抓好学习教育,加强村“两委”班子、党员队伍建设。更为重要的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使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水利厅共组织村干部和党员代表8批近400人(次)到广州、东莞等地和厅直属单位参观学习;邀请专家21人(次)到村里作辅导,解读政策、传授知识。
经过不断努力,坦塘村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村党支部自身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给予了肯定和好评。村党支部的先进事迹被化州市委组织部拍成电教专题片在全市宣传;支部连续三年被评为“化州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2007年被评为茂名市“固本强基先进基层党组织”。
邀请省城专家作新农村建设规划
省科技厅所驻的是河源市东源县船塘镇龙江村,全村2004年2555人,耕地1736亩,人均不足7分地,人均年收入和村集体年经济收入都不足2000元。从2005年开始,省科技厅先后派出三批工作组驻村。
派出单位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驻村工作的重要保障。三年来科技厅安排的资金、项目、物资达300多万元。为做好挂点、驻村工作,厅里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邀请省委政策研究室、华南农业大学、省经济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等单位的专家编写了《龙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为龙江的科学、协调发展描绘了蓝图,也为驻村工作提供了蓝本。为调整东源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业,把船塘镇培育成为省级板栗专业镇,成立了板栗协会,组织编写、出版了《河源油栗生产实用技术》和《板栗病虫害防治培训教材》;举办了15次板栗技术培训;引进了板栗剥壳机,以机械代替手工进行板栗剥壳,使板栗初加工效率提高了四倍;组织了中国农业大学、省农业机械所和东源板栗公司开展板栗加工与装备产业化研究。三年来省科技厅还每年在船塘镇组织大规模的科技下乡活动,参与的专家200多人,服务群众达2万多人次。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驻村干部
2006年,我省发生了超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在这场生死决战中,2.4万名驻村干部冲到了最前线,哪里有险情,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驻村干部的身影。
7月15日晚10时,揭西县五星村被洪水围困,危在旦夕。在公路交通完全中断的情况下,驻村干部冒雨摸黑翻越大山进村,挨家挨户动员和组织转移村民,被洪水围困多时的379名村民终于全部安全转移。老百姓感动地说:“谢谢工作组救了我们的命!”
7月15日晚上9时,普宁市梅林镇松楼村山洪来势凶猛,仅1个多小时,处于半山腰的房屋水浸深达4米;后溪乡部分地区河床水位上涨6米以上。独自在家的梅林镇南阳村杨兵党老人被洪水逼上阁楼,驻村工作组长官娘荣不顾个人安危,敲破屋顶将老人救出,刚走不久,洪水就把房子淹没了。梅林镇大廖、桂嶂、大高田、新梅、黄割田、永兰、东门、西门、新楼、华寮等村的驻村干部也迅速组织群众安全转移。至16日凌晨2时多,共转移危险区域人员3200多人,其中集中安置150多人,转移粮食等物品一大批。后溪乡驻村干部和乡、村党员干部一起,以3人为一组,逐户组织群众安全转移,通宵反复逐户检查,当晚共转移人员3500多人,确保在重大灾害面前无人伤亡。 胡键
村民说:南方报人是我们的亲戚!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驻村工作组,进驻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田寮村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三年间,驻村工作组先后争取集团及其他各部门的支持,投入230多万元,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
种菜是田寮村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但销售瓶颈制约着进一步增收。2005年,驻村工作组一到,就发现了这个问题。集团很快就投入30多万元,为村里建起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北运蔬菜收购市场,解决村民的“卖菜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工作组根据田寮村人多地少、只种夏秋季节蔬菜的特点,积极引导村民扩大辣椒种植面积,增加收入。村民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0多亩,增加到600多亩。仅种辣椒一项,就人均增收1000元。
集团还多方筹措资金,投入60多万元,上马自来水工程,让村民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投入30多万元,修建村主干道水泥路,使村貌一新;投入10多万元,修建机耕路和排水涵洞(桥),挖深挖宽村前4口水塘,解决村民“耕作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投入60多万元,为村民装沼气工程……
经过努力,三年下来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一番,由2005年前的2200元增至目前的5380元,三年间村里新盖楼房30多栋。村集体收入翻两番,由驻村前的不足2万元,增至目前的7.8万元。村党支部战斗力大增,两年被评为“湛江市先进农村党支部”。田寮人深情地说:“南方报人是我们的亲戚!”
本版撰文:段功伟 粤组(除署名外)
图:
中山大学投资50万元到特呈岛深水养殖基地,帮助湛江驻点村每年集体经济增收3.2万元。
南方医科大学到揭阳驻点村送医赠药。
汕头市检察院、市妇联帮助驻点村潮南区井都镇双山村建设的水改工程竣工,广大干群喜接清洁自来水。
驻清远车头村工作组请来省城的农技专家为村民传授砂糖桔种植技术。
东莞驻村干部在抗洪抢险中身先士卒。
揭阳市审计局驻村干部进村入户做民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