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丹阳市抓住载体建设、产业集群、集聚吸纳、服务环境等六大关键环节,工业经济呈现出“三超”的良好态势,发展速度、经济效益、有效投入均超历史,预计全年完成工业销售703亿元,增长30.5%,工业利税53.5亿元,工业投入近100亿元,增幅均达到近1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同时,工业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呈现出新的亮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丹阳市确定的63个工业大项目中,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木业四大特色产业项目有22个,占35%。随着镇江万新光学投资1亿元的树脂镜片、日本大赛璐公司投资3580万美元的汽车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天工爱和特钢投资8499万美元的5万吨/年高速工具钢、大亚科技集团投资15亿元木业产业链丹阳基地二期改造等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投产,推动了丹阳特色产业的层次和档次大大提升。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以沃得集团、山宝机械、飞达板材等企业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以大亚、恒宝、法拉电子等企业为龙头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与网络通信产品,以合发、鼎泰、中亚玻纤等企业为龙头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以鱼跃、双峰等企业为龙头的新型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后发优势强劲,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可超120亿元,占丹阳市销售收入近20%。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丹阳市从2005年起开展以百企创新、百品培育为主题的“双百工程”,三年来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基金近4000万元,资助了百余个项目,推动了该市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新型工业的培育,其中2007年科技创新基金达到2040万元。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规模企业“引领计划”、中小企业“培育计划”以及创新体系“支撑计划”,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丹化集团、天工集团、飞达集团等重点企业的项目,均实现了各自技术层面的突破,占领了行业制高点。
丹阳市还广泛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建立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到目前该市已建成国家级“眼镜行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省级“铝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零部件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同时一批以生物工程、气体分离为代表的成熟实验室技术落户丹阳。
品牌创造竞争优势。丹阳市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力举措,扎实推进名牌兴市战略。到目前为止,丹阳市已获得8件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8个国家免检产品,获得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企业1家,在全省县级市中名列前茅。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三块“金字招牌”揽入怀中的堂皇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家纺行业中的“旗手”,产品供不应求。“鱼跃”生产的血压计占全国市场40%份额,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丹阳名牌产品企业的发展速度已经领先该市平均速度15个百分点,品牌成为驱动丹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方利泽史惠铭祁山洪) (来源:人民网地方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