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我们的生活,“一次性”的诱惑正在没有节制地泛滥。
以一次性筷子、餐盒为代表的诸多一次性餐具、一次性雨衣雨伞、一次性餐布、一次性塑料袋,宾馆中使用的一次性洗浴用品,以及无数具有“一次性”性质的手机电池、一次性相机、一次性水笔、饮料瓶、大型展会发放的精美宣传材料、无节制的豪华精致包装如月饼盒……
种种“一次性”,舶自海外,因与国人渴望的方便、快捷、潇洒一拍即合,故以不可思议的扩张速度,在中国迅速燎原,并且在很多方面拔得世界头筹。
终于,中国人开始向“一次性”郑重说“不”了!
塑料,有人称是人类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而一次性塑料袋是其中最肆虐也最大摇大摆招摇过市的角色。据专业部门统计,中国人每天使用塑料袋超过30亿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每年中国人丢弃的白色垃圾,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量。我们的青山绿水,不但受到大自然荒漠化的严重威胁,也被日渐膨胀的“白色垃圾”、“电子垃圾”所蹂躏。
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从6月1日起,塑料购物袋将有偿使用。上海一位环保志愿者将之誉为今年头条环保好新闻。这条举措,让青山绿水有幸,更会让我们的生活洁净许多。有人估计,此举将让每天30亿份“白色垃圾”减少2/3。
是的,会有种种不便。但是,若想根治国土污染,还我碧水蓝天,永葆子孙万代的幸福,一时不便算得了什么?
对人类来说,“一次性”用品的出现和泛滥,可能是一场遍及全球的生态灾难。只不过,“一次性”之祸是慢性中毒式发作,让人容易失去警觉。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有识之士,正在举起森林般的手臂,向“一次性”之祸宣战——宾馆不设一次性洗漱用品、餐馆不再提供一次性筷子、大超市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中国的行动已经相对滞后,我们不能再置身事外,作为“一次性”消费大国,我们责无旁贷。
相信对塑料购物袋说“不”,只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它的意义,不仅在于直接减少“白色垃圾”,更重要的是,对大众习以为常的“一次性”消费意识,是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也期望它成为一次向污染宣战、回归更朴素自然生活的思想启蒙。
事实上,“一次性”消费意识,还浸染着短视功利、漫不经心、漠视自然的种种消极心态,它们正在向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渗透,甚至侵入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快餐式阅读让经典成为垃圾,而垃圾变成流行;而即用即抛式爱情,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一些人心中竟然成了笑柄……
因此,警惕并杜绝“一次性”之祸,不但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环保使命,更是文化责任。
当然,有些“一次性”用品,比如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仍是十分必要的。但对绝大部分“一次性”说“不”,我们放弃的是物质垃圾和精神上的惰性,收获的,可能是环境和心灵的双重美好。
周末,让我们提起竹编的菜篮、重拾雕花的竹筷,或拈起久违的钢笔和毛笔,为思念的人儿写上一封浓墨重彩的信。这是一种回归式的体验,绝非对现代化的背叛。
让我们,尽量远离“一次性”……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