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西安1月16日消息
(记者雷恺)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月16日上午在西安隆重开幕。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赵乐际主持大会,省长袁纯清代表陕西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分十一个部分:分别是五年回顾和2007年的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关中城市群,全面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推进和谐陕西建设;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不断改进社会管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袁纯清说,今后五年,是陕西走向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到2012年超过9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确保完成"十一五"指标的基础上有所降低。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二氧化硫排放、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3%,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略低于上年实际涨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袁纯清说,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是新一届政府的庄严使命。我们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以结构调整推动科学发展,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跨越发展、创新发展、永续发展、改革开放、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等六大施政理念,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建设西部强省的全过程。
袁纯清说,陕西要加速推进工业化,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必由之路。要以壮大优势产业扩充经济总量,以培育产业龙头形成产业集群,以发展产业园区加速生产要素聚集,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到201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力争超过5000亿元。
陕西要以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力争2012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为建设西部强省提供强大支撑。
袁纯清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多元化的文化形态,赋予了陕西催生新兴产业体系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能。以产业化理念开发文化资源,以项目化手段培育产业集群,以一体化战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文化软实力,构筑竞争新优势,是建设西部强省的重大选择。必须按照基础在文物、做强在文化、扩展在会展、做大在旅游的思路,唱响陕西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产业的大突破,强化陕西文化的大影响,促进旅游、会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通过五年努力,使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较大上升,成为加快发展的又一重要驱动力量。
袁纯清说,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建设西部强省的全局。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袁纯清说,关中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区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发展壮大关中城市群为依托,推动关中经济区加快发晨,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西部强省的重大举措。要站在历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教的领先性、地域的枢纽性和战略的安全性的角度,谋划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加速推进关中城市群崛起,加快垒省城镇化进程,形成以关中城市群为主体、以陕南陕北区域中心城市为两翼、辐射周边区域的发展格局。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提高到45%以上,城市人口达到1720万人。
袁纯清说,建设西部强省,必须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迈出新步伐。
关注民生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袁纯清说,构建和谐陕西、建设西部强省,必须把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后五年,陕西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体推进和实施教育、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民生八大工程。计划投资111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829亿元,人均2242元,是前五年的2.6倍。选择职业教育、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廉租房制度建设等10个群众要求最迫切、经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项目重点突破,五年内实现项目范围内的全覆盖。
547名代表出席了大会。政协陕西省第十届委员会全体委员列席今天的大会。陕西省选举的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省级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部省双重管理单位、国家有关部门驻陕办事机构、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等方面的负责同志列席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