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王娟玲代表――大力发展旱作农业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论述让省人大代表、省农科院旱农中心主任王娟玲研究员深感兴奋。
她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随着农业的比较效益逐渐降低,农业被边缘化的迹象也日渐凸显,这一状况曾让我非常担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让我增强了信心。”
作为内陆省份,山西水资源匮乏,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末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旱作农业是必须面对的现状。王娟玲认为,山西旱作节水战略研究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上。旱作节水农业科技创新要以集成创新为切入点,以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而综合产业化应用为突破口,以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重点,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有机结合,构建符合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律的以集成为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将农业科技与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注重科技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注重科技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将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注重引进技术的再改造和本土化。
本报记者 左燕东
关毅代表――加快农村邮政网点建设 邮政通信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重要渠道。“两会”召开之前,省人大代表关毅抽出半个月时间,深入到临汾、运城等地农村调研,发现许多农村邮政支局(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有的已成为危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许多所聘用临时人员,用古老的背邮包“步班”方式递送邮件,其稳定性和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关毅代表认为,我省县以下自办邮政支局(所)共718处,占全省邮政网点总数的60%,农村网点的滞后势必影响新农村建设。我省应参照兄弟省市的做法和经验,一方面,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网点建设的资金补贴;另一方面,邮政部门要自筹部分资金用于网点改建和改造。另外,由于邮政是承担普遍服务的公益事业,交通部门应相应减免邮件运输车辆路桥费,停止征收过路过桥费。
本报记者 李 强
刘永平代表――让农民走出去挣钱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三农”问题关键是转移农民。省人大代表、临县县长刘永平说,结合临县的实际,就是要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临县的主导产业,跳出农业抓增收,通过转移农民,使农民增收,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繁荣,推动新农村建设。
临县县委、县政府将劳务输出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形成“服务、培训、管理、组织”四位一体的运行管理模式,去年培训农民万余人,目前有15万人外出务工,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外出务工人员通过组织商会互相帮助、互相约束、互相联系,商会成为联系政府和外出人员的桥梁和纽带。刘永平代表说,劳动力转移是临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来自外出务工收入。同时,农民走出去增强了临县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成为临县招商引资的重要桥梁,也为临县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财富。
刘永平说,临县将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根本目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同时,继续大力推进劳务输出,鼓励农民走出去创业增收,扶持农民转移到二产、三产就业增收,鼓励外出人员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引进资本返乡创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繁荣农村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带动更多的农村人口早日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 高建华
马斌代表――特色·整治·基础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人大代表、大同市新荣区委书记马斌认为,要立足实际,着力下好“特色、整治、基础”三步棋。
马斌代表说,抓特色,加快农业发展。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荣康粮油、百草香羊肉、欣源草业、盛华肥料和田源酿造进行技改扩建,从而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抓好小杂粮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力保全区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左右。在药材基地建设方面,继续推广堡子湾、花园屯种植黄芩、射干、甘草等中药材的成功经验,使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抓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在规划上,尽快完成乡镇和建制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在试点建设上,本着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确定经济条件好、工作基础实、班子能力强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先行一步,积累经验后,在全区推广。
抓基础,发展社会事业。生态建设要继续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积极开展村村通水泥(油)路、村庄街道硬化、村连村通水泥(油)路等乡村道路建设,并抓好区址汽车客运站、花园屯乡客运站及主干线候车棚、客运站牌的建设。此外,要巩固和健全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抓紧抓好“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本报记者 刘 宇
高步文代表――填平信息化鸿沟 “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做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将其作为突破口”省人大代表、山西移动总经理高步文认为,“信息对称”对农民增产增收至关重要。
“农村公共服务要焕发生机和活力,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农村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高步文称,“无论从经济建设方面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农民只有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信息,农村和城市的鸿沟才会最终消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落到实处。”
从2005年开始,山西移动开展了“农村网络文化工程”,为农村兴建网络文化站。推广两年多来,我省90%的行政村都建立了网络文化站,信息化已经在方方面面改变着农村。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存状态,更为深层次的是,农民见多识广,他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高步文告诉记者,农村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能独自担当的简单工程。信息化建设应是“政府牵头、各界配合、市场运作、运营商实施”。
未来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将是互联网、电视网、通信网资源整合,实现“三网合一”。调研发现,采用光纤加五类线的方式,“三网合一”每户只需400多元就可建立。高步文认为,“三网合一”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最理想、最节约的硬件构建办法。目前的机制下,“三网合一”需要政府出面促成电信运营商和广电的合作才有可能实现。
本报记者 张临山
巩才代表――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抓手 “代省长孟学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农业大县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省人大代表、阳高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巩才谈及报告中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非常兴奋。
他认为传统农业大县,应该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应做好以下方面:一是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紧紧围绕“蔬菜、林果、畜牧、玉米”四大主导产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努力把阳高县建设成为京津地区优质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优质畜产品供应基地、优质杏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玉米种植基地。二是着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大力培育农副产品龙头企业,一个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一片基地,振兴一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三是着力推进农民技能化。一方面搞好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工业,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培训农民,真正形成一支主导产业有队伍、产业基地有骨干的劳动技能大军。另一方面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使其成为开拓农产品市场的先行者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
本报记者 岳晋峰
裴少飞代表――打造“北方水城”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推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对此,省人大代表、沁县县长裴少飞深表赞同。他说,作为一个农业县,要集中精力建好一个县城,使之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要重点推进几个集镇的快速发展。沁县目前坚持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枢纽、中心村为基础,充分发掘城镇特色,全力打造“北方水城”,最终达到县城人口由4万余人集聚到7万人,5个中心集镇人口向万人集中。
沁县地处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位于沁水盆地西北翼,南北延长60公里,区内构造完全受新华夏式构造控制,境内小泉小水星罗棋布。根据自身地理条件优势和特色,裴少飞代表认为,建设北方水城,是沁县经济社会发展积淀的必然产物,是发掘沁县特色和优势的必然选择,更是加快沁县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在建设“北方水城”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城建设为载体,科学规划、彰显特色,坚持保护为首、开发为要,加强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生活型县城;构筑投资凹地,形成集聚效应;带动旅游经济、休闲经济、教育经济、养老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报记者 刘宇
刘利平代表――关键要提高农民素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省人大代表、平遥县古陶镇党委书记刘利平对此非常赞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和水平与农民素质高低息息相关。”
刘利平说,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农民的素质与新农村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这里的素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致富的素质;二是自身素质。“比如,道路硬化、村容村貌的整洁等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但有的村把路修好了,却没人管、没人维护,农民乱堆乱放垃圾。可见,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快慢。没有高素质的农民,新农村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实质内容。
刘利平认为,提高农民素质,不只是提高致富的素质、能力,还要提高公德、法制等综合素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他建议政府将提高农民素质列入重点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在培训好农民的同时,建设一些文化站、文化大院等,用健康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阵地,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农民。
本报记者 李林霞
刘合心代表――农业安天下 孟学农代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省重点推进的“四大攻坚”中的一场大仗、硬仗、胜仗。对此,省人大代表、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合心深有感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重大举措。”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增收,重点是城乡统筹,关键是转移农民,抓手是农业现代化。刘合心代表清醒地认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个地位不能变,这是由我们的国情、省情决定的。我们要把"三农"工作摆在首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如何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刘合心代表建议:应内外结合,共同发力。从农业内部讲,要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保险”的模式,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面和带动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从农业外部讲,要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村交通、通讯、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怎样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刘合心代表认为,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完善、强化“三个明显高于”和“三个调整”等一系列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积极探索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一企一业”“一企一事”和“以企帮村”的有益探索,拓宽“以工补农”的路子;加大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上下功夫,优化城乡经济、空间、人口和生态结构,优化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资源配置,优化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和水利等公共资源布局,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本报记者 胡 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