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新华社高管信息供新华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新华网长春电(记者马扬)新课程改革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发展和改革的背景下,由教育部组织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能力和实际运行情况,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在农村能否成功,是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记者近日在吉林省部分农村地区采访时了解到,新课程改革运行几年来,大部分农村教师已普遍接受并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新课程教学,但一些实际问题仍困扰着农村教师,并成为他们进一步推进这一实践的障碍。
--新课程改革对农村教师有挑战也有机遇,部分教师仍无法完全适应
在吉林省九台、德惠、白城等农村地区采访,很多当地教师都认为,新课程改革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也提供了新的机遇。虽然这一改革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但很多人仍无法完全适应,或真正从心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吉林省镇赉县的部分农村教师认为,长期以来,农村教师面对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和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灌输式"和"题海战术"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已经在教师中根深蒂固,新课改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出了新挑战。他们认为,在诸多因素中,教师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是教育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在农村,新课程该首先要改变农村教师的教育行为,然而改变教学方式、教育行为,并不意味着对原有教学的全盘否定。这种改变应是渐进式的、人性化的,但这个"度"很不好把握。
几年运行实践证明,新课程提倡并允许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有特点的个性化教学,解除了以往教学中对教师的许多束缚和限制,为农村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它是引发教师思考的契机,是促进教师改变和发展的良机。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却也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阻碍改革的实际运行。
首先,从教师队伍素质来说,当前农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其表现为:一部分教师能够深入浅出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良好;一部分教师浅入浅出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还有一部分教师教学效果差。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得较好,对新课程的接受能力和适应力比较强,而原来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对于新课程的接受能力和适应力也比较弱。
其次,从对教师的任用方面,目前在农村中小学中,教师跨专业和跨学科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从表面上看,许多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很高,但许多教师任教学科并非其所学专业,这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再次,在教师管理方面,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地区对教师的管理十分严格,教师除了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完成大量的按一定要求写好的教案。而这些教案往往不是为如何上好一堂课服务的,而是为应付上级检查服务的。不仅如此,教学进度还不能与上级的要求相差太远,最后还是要看学生的成绩,如果成绩不好,一些农村教师还要被末位轮换,这种对教师过细过死的管理方法,往往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制约了教师的个性发展。
--三方面原因导致部分农村教师不适应新课程
新课程条件下,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三位一体"。即要求在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掌握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强调在不同的学科中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随时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在实行几年来,对农村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深化。采访中,很多教师表示,他们不适应新课程要求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部分农村教师不适应加强理论学习的要求。几年来,很多农村教师已经逐渐理解并认同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仍有一些教师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的实质,不能把对一系列教育概念的理解灵活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二是部分教师无法短时间内改变传统思维习惯和教学方法。新课堂强调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师生单向信息交流向师生、生生等多向信息交流转变,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课堂上不可避免地随时会出现一些生成性问题,教师需要做好转变,对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三是不适应提高教学技能的要求。对农村教师来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充分认识到教科书在教学中的新作用。以前的教学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几乎是全国一个大纲一本书。现在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在这个标准下,有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可供选择,要求农村教师无论使用哪一版本的教科书,都要用书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教大纲上对应的要求。如果教课书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完全可以自己组织教学内容以代替教科书上相对应内容。
--内外并重,从根本促进农村教师发展
部分教育界人士认为,新课程条件下,农村教师要实现真正发展,应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教师外部环境方面加强建设,以使农村教师真正适应新课程要求,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师自身建设方面,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在新课改中,农村教师应学习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教师发展等理论,了解教育科学的发展现状。教师应注意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并及时传播出去,使农村学生能够了解当今社会的变化和最新科技发展的动态,提高教师对新文化、新技术传播的社会效益。
二要提倡教师参与不同学校之间、城乡之间、中小学校与大专院校之间的交流与教学研讨。教师要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及时写成问题,并形成教学研究档案。可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沙龙,在反复交流的基础上加强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如长春市第77中学近年来承担了不同层次的不同方向的研究课题,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育科研气氛越来越浓,从普通教师到校长的理论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一批勇于参与新课改的年轻教师,校长也由此成为一名农村教师改革的领路人。
三要在教育实践中,提倡教师敢有所作为,善于有所作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先做表率。农村教师更应该根据自身和当地的情况,将学过的教育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要善于创新,创造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在外部环境建设方面,一是应建设多元的、结果与过程兼顾的教师评价体系。教师的评价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教师的评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好的教师评价应该有助于教师的长期发展,只用学生分数来评价教师,往往会导致教师不择手段地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应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教师队伍要引进新机制,能者上,庸者下;教师队伍要能进能出,不断吸纳新生力量,要拿出一定的编制,公开招聘好的教师,将死水一潭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盘活。
三是应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校环境。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风气对教师发展有直接影响,学校应该让广大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下工作,学校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上公开课,树立典型,提供教师之间互相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
四是应发挥教研部门的作用。教研部门在教学交流、教学指导上要有切实可性的实施方案,开展本地更大范围内的教师交流,促进不同校际之间的联系,通过培养选拔出学科带头人,推动本地区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
五是教师进修学院有责任帮助农村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供继续学习机会,应允许教师通过"点菜"的形式,自行选择学习内容;要创造机会外请名家指点,开阔教师视野,要摆脱高高在上的习惯,真正将自己放在为教师服务的位置上,多往下跑,少往上调。
六是教育督导部门应在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上把好关,在更大的宏观方面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把好方向,协调各职能部门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在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上,应明确各方面职责,防止教师负担过重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