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说过:“有两个东西最震撼人心,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因为它们代表着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
追逐美好的事物是人类的天性,本次“两会”代表、委员最热议的话题已窥斑见豹。无论是坚守一线的环保卫士杨柳,还是四处呼喊奔走的文化旗手王筱頔,更甚于全体代表委员,一切一切的“交锋”、一次一次的“对话”,不为自己,只为生命能更美,人心更震撼。
“赵本山需不需要?需要。但是不能只有赵本山,我们必须要有严肃戏剧,要有文化!”人大审议报告第二天,广州话剧团副团长王筱頔大声疾呼: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希望今后政府加大对戏剧专业院团的投入。这位广东文化旗手昨天与本报记者聊起广东戏剧文化发展时心事重重,再也优雅不起来。
广东人有钱,但没地花?
记:广东戏剧市场似乎一直不活跃。
王:不仅是戏剧,包括美术馆、雕塑馆都或多或少面临这样的状况。戏剧是文化事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东现在谈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政府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市民走进剧场,培养民族高贵审美品德。养文化就是养传承。
记:如果说广州人不喜欢看戏剧,为什么一张《猫》的普通票可以炒到2000元?
王:《猫》在广州受到热捧,恰恰是说明广东人是有文化需求的,广东文化产业是有群众基础的。只不过,我们目前的品牌产品太少,广东人手里有钱,可是没地花,没有值得他们花钱进剧院的戏。
好比看电影想起飞扬影城
记:你是说,现在没有好作品?
王:不。我们有好的剧本。我们的问题是这些好剧本没有办法演出。
记:为什么?
王:第一、演出成本太高,剧团没有自己的场地,仅凭市场经营无以为继。第二、没有好的剧院。戏剧是一样对演出场地要求很高的表演形式。就拿你刚才说的《猫》,《猫》在最早公演时没有全球巡演,因为它的场地是订做的,每个座位下面都是可以跑出猫来的。
记:那怎么办?
王:政府可以给演出提供固定场地,培育品牌。如果每个剧种都有一个固定的演出场所,即使每天只有100个人看都可以支持这些表演继续下去。就好像我们看电影就会想起“飞扬影城”。上海话剧中心,十年前政府给了一栋楼,有3个剧场,每天基本都有戏。开始很惨淡,持续十年市民文化消费习惯已经逐渐培养起来了。
记:上海和广东消费习惯不同。
王:没错。有了外地朋友来,广东人喜欢请人吃饭,上海人则习惯请人去看戏。
饮食文化是广东人的特征,我不是提倡不要这样的文化,但我认为,戏剧同样可以成为广东文化的表现,广东人可以有除了“吃”之外越来越多的文化选择。而这样的习惯需要很长时间、很大力气去培养。我还是强调,这部分暂时还不能用经济指标来衡量,需要政府扶持慢慢培养市场。
图:
王筱頔。 王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