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苗
新春来临,地方两会吹来缕缕新风。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与该省政协委员座谈时说: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是允许他讲错话”。无独有偶,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22日的提案现场办理会上,直接打断了一政府官员官话连篇的发言。 “帽子”一串,感谢一片;抑扬顿挫,四平八稳……听着“一点错都没有”,但想想却“一点用都没有”的会议发言,终于激怒了听众,激怒了领导。在重庆市政协召开的提案现场办理会上,一直在听取意见的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打断正在念稿的政府官员:“这种场合就不要说这些官话了!”
痛快!爽快!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官话也称做官腔。现代语境中的官话通常是指官场中的门面话,或官员冠冕堂皇对群众敷衍和责备的空话套话。显然,黄副市长所驳斥的就是这种官腔。
听这种官话谁不犯困?但是讲官话在一些地方却俨然成了一种习惯,不讲不行,不来几句就是不讲政治,不套几句就是没有高度,不唠几句就显示不出水平。在一些官员眼里,这些现成的套话代表了身份,象征着权威,因而为了掩饰内虚,乐此不疲。但是,这种长期的、保险的、“软着陆”的表达方式,不仅禁锢了官员的思维能力,而且疏远了领导与公众的情感,没人听,当然也就没人信。“台上讲官话,台下讲土话”的“语言的二元化现象”,最终危害的还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因为真正的社会和谐,必然是心与心的相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高效率的行政作风和健康的职场生态。
“为政,通下情为急”。通下情,就必须听真话,说真话。早在100多年前,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就指出,在民主政治下,多数人为语言确定规则,就像他们为其他事情确定规则一样。因此,为了取得民众的信任,政治家、官员都必须用民众的日常生活语言来讲话。打官腔在百姓中是没有市场的。所以,一个讲效率的官员必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删繁就简,切中肯綮,是作风体现,也是能力建设,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改进学风和文风”,“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的要求。要提高官员一语中的的能力,厚积薄发必不可少,允许官员讲错话在当下的政治生态中也异常重要。正如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所言:“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是允许他讲错话。”也许是心心相通,早在2004年夏天,当时的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也发出过“要允许官员说错话”的呼吁,迎来掌声一片。可见,许多领导干部对“文风反映会风,会风体现作风”是有深切认识的,对流行于官场之上的套话空话是深恶痛绝的。所以,当务之急,就是从上至下为允许官员讲错话讲真话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就公众而言,允许官员讲错话,就意味着对一时说走了嘴的干部,要宽容而友善,鼓励官员直抒胸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认为官员讲错话,就意味着可能做错事,从而不依不饶,那么官员就不得不小心翼翼,不得不照本宣科,听众就不得不哈欠连天,不得不敷衍了事。其实,很多时候,说错话反而流露出官员率真可爱的本性,从而拉近群众与领导的距离,推进事业的发展。
当然,就领导而言,允许讲错话,不是鼓励讲错话。所以在发言时,既要放开胆子,又要放下架子;既能允许别人商榷、质疑甚至反对,又能在发现错误后,不怕丢面子,及时纠正,甚至公开道歉;既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能保持必要的审慎而不是信口开河。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正在召开的地方两会,要想成为集纳民声集中民智的平台,就得从领导做起,少讲官话,多讲实话,弘扬求真务实的会风文风话风,吹出令人精神振奋的政坛新风。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