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沈阳社会科学院
核心内容
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区,其实质就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的新发展,是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是农业生产力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高度集聚而发展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
沈阳市于2006年6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农业经济区建设新战略,这是在全国率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随着沈阳农业与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统筹规划农村主导产业带动乡村的整体复兴;如何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与紧密的分工与协作,建立彻底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的长效机制;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大背景下处理好老工业基地振兴与都市农业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资源、要素、市场,真正实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等,成为沈阳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农业经济区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必须强化政府的支持、引导、协调和服务功能。为实现农业经济区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应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以产业分工与合作为基点,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消除体制障碍,为现代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与体制环境。同时加强各地基层政府之间的合作,推进跨区协作的实施,消除区域行政壁垒。依照管委会体制,实行管理权限统一、管理手段灵活、管理方式开放、管理行为高效的新的运行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农业经济区
采取“银政企联手”方式,把财政、金融、工商和社会资本这四股力量整合在一起,为推进农业经济区输血、造血。在近期内应推出旨在支持农业经济区发展的农业信贷计划,为农业规模化、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大对赢利性好、辐射性强的产业项目的政府投资与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简化社会资本进入经济区的审批手续和程序,减免优势农产品在流通、储运和交易等中间环节的收费。
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改革
要依据市场需求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重新配置科研力量,根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明确农业经济区主要产品研究与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建立新型技术成果开发推广机制,把研制者、开发者、推广者和应用者的利益与风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新体制。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契机,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引导和帮助分散的小规模农户走上专业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经营之路,形成较大的区域规模和产业规模,将农业产业链创造的增加值留给农民,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建立和完善风险保障体系
在增强农业生产者的保险意识、完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和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质量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产品储备、期货市场、风险预警等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可以设立农业风险专项资金,对水产品、牛奶、牛羊肉、花卉等风险较大的产品,率先在经济区内进行试点。
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
各利益主体都应增强法律意识、市场意识,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按合同办事;政府要依法管理,维护合同的严肃性,从制度设计上减少为达成协议和履约所发生的交易费用,为缔约各方维护各自正当权益提供制度保障,特别是要保障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确保农户资源资本化的收益实现。
深化土地产权制度,促进规模化经营
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土地流转原则,培育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通过土地托管、土地使用权入股、土地使用权租金化和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地市场优化配置与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一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相对集中得以实现,如将股份制引入农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自愿把土地使用权折股,加入和组成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即股份合作制的经济组织。二是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条件下,由村组织和中介组织介入,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引导农民依据当地优势,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联合兴办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经营。
建立健全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对现有的运销联合体、农村经纪人、经销大户、专业合作社和运销服务公司等中介组织,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并着手培植一批新的优势农产品营销公司,组建各类优势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扶持,允许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国家有关项目。鼓励生产者行业协会与出口商会之间建立行业联合会,发挥进出口商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和行业规章,协调出口中的各种问题,维护企业和农民利益。
提升农业经济区品牌效应与市场竞争力
一是实行产品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选择若干重点县(市)优先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与国家农业信息网络联网运行,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二是鼓励支持多主体参与流通,培育优势农产品经销专业大户。三是放宽重点龙头企业成立进出口公司的限制,推动我市优势农产品进入全国和国外的销售网点。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对从事优势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展销会、开展名牌产品的宣传推介等活动提供支持。
发展和创新中的沈阳模式
目前,沈阳市各县区(市)完成了13个农业经济区发展建设规划,规划总面积为5251平方公里,涉及55个乡镇623个行政村,108万人。政府将投资2.89亿元,吸收农民投资6.2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200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可达到7000元。农业经济区初步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主导产业发育很快,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此,农业经济区精心筛选了75个产业发展建设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布局再造,推动了蔬菜、葡萄、树莓、万寿菊、蛋鸡、白鹅、貂貉、水产等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区内主导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契约化发展势头迅猛,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沈阳市“农业经济区”建设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一个“创举”,其实质就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的新发展,是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是农业生产力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高度集聚而发展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
从沈阳农业经济区建设经验看,“农业经济区”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管理体制由“地域区划”变为“产业区划”,是我国农村管理体制的深刻改革;二是“产业融合”,变农村只注重第一产业发展为一、二、三产业联合式发展;三是农业向专业化、产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飞跃。与一般的农业经济开发区不同,农业经济区并不是专门划出一块区域搞封闭式开发,也不是搞完全的企业化运作,而是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建设,主要立足区域内现有产业基础,突出产业特色,拓展发展空间,扩大主导产业规模及其横向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种养、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从农业经济区的建设实践看,各区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社会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出现了主导产业带动型、市场需求拉动型、龙头企业牵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科技实体启动型、乡村组织推动型等多个现实模式,大大丰富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形式。 (执笔:张广胜、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