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1月30日电(记者胡星)西藏教育部门提供的一组数据为新旧西藏的教育状况作了诠释:民主改革之前,西藏95%的青壮年都是文盲;2007年底,西藏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76%,“普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2%。
数字上的巨大变化是西藏现代教育发展的缩影,而这一缩影背后的推动力之一是西藏对农牧民住校生实施了22年的“三包”政策,即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用农牧区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有了"三包"政策,小孩到学校上学,家里没有一点负担”。
“两基”攻坚的难题之一是如何让农牧民家庭主动送孩子读书,而“三包”政策的实施正好从经济层面解除了不少家长的后顾之忧。这样一项特殊的“优待”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家庭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感受到:送小孩到学校读书不再是负担,他们送小孩上学的动力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达孜县帮堆乡的妇女央金告诉记者,现在不需要别人做工作她都会把两个儿子送往学校,因为“在学校里不用花家里的钱,还能学到文化”。
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西藏再次提高了“三包”经费标准,村完全小学、乡中心小学、县完小和各级初级中学的农牧民子女住校生均能享受“三包”补助。其中,小学生每人每学年的“三包”标准由原来的1100元提高到1200元,初中生由1250元提高到1350元,边境县、乡小学生每人每学年为1300元,初中生为1450元。
达孜县帮堆乡的16岁小孩索朗多吉和妹妹一同在达孜县中学上学,他们都是“三包”政策的受益者。索朗多吉说,两兄妹每月只需要用家里10元钱买一点文具用品,此外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没有让家里负担过一分钱。
达孜县中学党总支书记黄始全说:“学生到学校来就行了。”每天的早餐学校为享受“三包”政策的1245名农牧民子女住校生提供两个鸡蛋、一杯牛奶、酥油茶和馒头等,午餐和晚餐是三菜一汤。此外,学校还提供冬夏季服装、牙膏、毛巾,这所有的费用都是由国家负担。
黄始全把“三包”经费比喻成“高压线”,他说这是国家惠民利民的特殊经费,必须小心翼翼地使用,专款专用,把为学生买的每一条毛巾、每一罐牛奶做专门的细致登记,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学习生活上。
据记者了解,从1985年起,西藏就开始试行“三包”政策。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关心政策的实施,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农牧区中小学校继续实行“三包”政策。1985年至今,西藏对“三包”政策先后进行了6次修改,完善了、调整了受益范围。随着西藏物价水平的上涨、“三包”学生大量增加和“两基”攻坚步伐的加快,“三包”标准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最初的学生每学年最高可享受的353元提高到现在的1450元,基本满足了农牧区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行政文教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包”政策实施以来,有力地推动了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快了义务教育普及步伐,对做好中小学校控辍保学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调动了广大农牧民“送子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民族的综合素质。
据统计,目前西藏74个县已全面完成了“普六”目标,63个县达到国家“两基”验收标准,初中入学率达到90.7%。同时,脱盲县达到70个,扫除青壮年文盲43万人,15周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5.8年。教育部门称,西藏的教育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