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如何向世界展示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国家形象,是摆在我国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和现实课题。
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文艺报》联合举行了“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学术研讨会。
与会的文艺界专家学者认为,国家形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人民通过现实生活取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所塑造出来的,也是这个国家的人民通过文艺作品所“重塑”出来的,在这种重塑中,包含了既定的现实,更蕴含了一种向往、追求的价值目的,即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国家,希望追求什么样的精神。文艺作品应该着力塑造好当代的、崭新的中国人形象,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强大的、正在崛起的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形象的巨大背景。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从来不把文艺看成作者个人的事情,应该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才华,通过提高精神素质,塑造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崭新而美好的形象。以作品照亮人民的精神,应该成为作家、艺术家的一种责任意识。有的专家就一些文艺作品对中国形象的误导提出了批评。文艺作品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要求作家艺术家的人格建设,要求作家、艺术家养浩然之气、养堂堂正气,提倡刚健清新的文风。
专家们还认为,宽容的态度是树立国家形象所需要的态度,因为国家形象是通过复杂的、甚至对立的元素建构起来的。单种元素建构不起立体的国家形象。因此在国家形象这个大工程里,作家以严肃的责任感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批判精神与正面书写相互补充,只会使国家形象更为丰满,更为充实。
铁凝、张西南、陈建功、张炯、王文章、范咏戈、张庆善、资华筠、刘梦溪、张晓凌、贾磊磊等文学艺术界人士出席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