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今年元月1日起,武昌区195座政府兴建公厕,免费向公众开放。继青山区之后,该区成为武汉市第二个实行公厕免费的城区。随着这一惠民政策在两区施行,百姓“还厕于民”的呼声高涨。
以商养厕 公厕成了香饽饽
2003年,武昌区在武汉市率先尝试公厕维护管理市场化改革。当年,武昌火车站的两座公厕经营权拍出了62.15万元和40.1万元的天价。
两座公厕“身价”过百万元,其内在驱使在“收费”。因武昌火车站改扩建等原因,两座天价公厕已成为历史,“以商养厕”模式,却成为各城区公厕维护管理的一条规则,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使“臭烘烘”的公厕成为“香饽饽”。
记者在汉正街一公厕外观察:10分钟内,有32人交费如厕,按每人0.3元的如厕标准,1个小时就有60元的收入。以厕所平均每天16个小时的营业时间来算,其收入为960元,一年收入35万元左右。“收入是有,但你算得也太夸张了。”该公厕管理员对收入避而不答,只表示除去公厕用水用电、日常维护、人工费等开支,一座公厕每月确实能赚一点钱。“当然,如果同时经营报刊、公用电话等等,收入就还过得去。”
通过市场激励机制进行公共管理经营,政府既能降低公共管理的投入成本,又能给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但从另一方面看,城市公共设施商业化,最终由市民自己买单,老百姓并没能彻底享受到公共设施所提供的服务。
公厕变迁 折射城市嬗变
从上世纪的简易茅房到如今舒适、方便的“星级”公厕;如厕由免费到收费,再由收费到免费,公厕的发展变迁折射着城市服务功能的嬗变。
公厕姓“公”,属于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设施,但是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市场化渠道的探索,在改造、新建之后,开始要求公众付费。其理由是:政府财政紧张,需要借助社会力量。这样的思维惯性之下,“公共”的概念被偷换,厕所被“经营”,政府把自己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转嫁给他人。“‘以商养厕’也是无奈之举。过去政府由于资金有限,在管理上只能依靠其他方式。”武昌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免费开放公厕后,每年就要多拿出300多万元,随着新建公厕的增多,开销只会越来越大。
政府免费开放公厕,从表象看解决的似乎是城市管理上的一个小问题,意义却非同寻常,它意味着城市管理者看到了自己的失误,其纠正公共厕所收费的过程,正是一个以人为本意识的回归与彰显。
免费公厕 叫好声中有杂音
据了解,青山区免费开放公厕3个多月后,该区公厕48个铜芯延时水阀、20多个自来水水嘴被盗;两座公厕内的洗手面盆被砸;主干道上的公厕每晚10时就关门“谢客”;两名厕管员因嫌工资太低而辞职。
更多免费公厕开放,会不会再现青山区公厕管理尴尬?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说:“由于缺少‘有偿’激励,政府必须加强管理才能克服免费公厕的这些硬伤。从长远看,提高城市市民素质,百姓才能从中获得更好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