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鄂尔多斯2月9日电 (记者王欲鸣)春节期间,记者回到家乡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了解到,在“以煤哺农”、沼气建设等政策的支持下,这个市农牧民烧火不再用柴薪。
“嗨,两年不用,它都生锈了!”正月初三,记者的大哥在自家的凉房里收拾杂物时,随手拣出一把镢头说:“这把镢头都快使用二十年了,每年用它来掏沙蒿。
晒干的沙蒿是村里人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主要燃料。自从2006年市里供应了低价煤,村民们很少再去掏沙蒿,镢头自然也没了用处。”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产煤大市,鄂尔多斯市的煤炭年生产能力超过1.5亿吨,但由于煤炭市场价格较高,许多农牧民享受不到煤炭开发创造的财富,守着煤海买不起煤。特别是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农牧民,冬季里仍以柴草和牛粪取暖,不但取暖效果不好,还加剧了生态恶化。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在2006年开始出台了“以煤哺农”的措施,每年为全市农牧民每户供应4吨低价民用煤。
另外,科技部门和农业推广部门组织实施的“农村牧区清洁能源技术模式示范工程”等项目,也让更多的农村牧区告别了以柴火为主烧火做饭、烟熏火燎的日子,用上了既卫生又节能的沼气炉,还有的地方用上了电磁炉、煤气炉、液化气炉、微波炉等方便快捷的炉具。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