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总结表彰会(4)
黄孝慈、于魁智同志尚且如此,其他很多参与音配像的中青年演员所得到的收获和教益更加可想而知。他们都是我们国家振兴京剧艺术的中坚与希望!
七是音配像为其他民族艺术的传流起了示范。京剧音配像的成功实践,开辟了保存传流弘扬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新途径。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在抓好京剧音配像的同时,还抓了评剧音配像、北方鼓曲音配像,都十分成功。很多地方,如浙江省对越剧、绍剧,安徽省对黄梅戏,特别是上海市,他们在“李主席亲自倡议和领导的音配像工程的引领”下,抓了京剧、越剧、沪剧、淮剧的音配像,也都十分成功。
我们相信,音配像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八是音配像是京剧剧目传承的物质载体。融“唱念做打翻舞美服化道”等诸多京剧元素于一体的460部音配像剧目是培养观众的特殊剧场,教授后学的特殊老师。有人说,中国京剧曾有剧目一千余出,现在舞台上演出的不过几十出。特别是,曾得到前辈艺术家亲传实授并且参与创造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剧艺术辉煌业绩的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日益年老体衰,音配像工程与时间赛跑,抢救这批老艺术家身上的“艺”,使其与前辈艺术家的“音”实现美的契合,从而为中国京剧存留剧目460出,且基本达到了原汁原味、神形兼备,对于京剧的流传,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九是音配像展现了京剧艺术传承的客观规律。只要对音配像相关剧目进行认真鉴赏与比较研究,无论是老生从谭鑫培,到余叔岩、言菊朋,再到谭富英、孟小冬、奚啸伯、杨宝森、李少春;还是旦角从王瑶卿,到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再到张君秋,对于他们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薪火相传轨迹,便一目了然。从而昭示了京剧流传的规律:京剧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根基在于继承,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是京剧发展的必经之路。
十是音配像承载着中国京剧的文化内涵。音配像剧目承载着中国京剧的文化内涵,并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精神,如扬善挞恶、保国爱民、重情尚义、明德修身、启智悦人等,这是弘扬我们民族优秀文化、锤炼我们民族优秀品格的难得教科书!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浩繁音配像剧目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已经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甚至海外人士的注意,如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靳飞先生就提出要对其进行认真研究。
音配像工程是一座光芒四射的文化丰碑!这座文化丰碑是中宣部、文化部、广播电视电影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等七十多个单位,谭元寿、李世济、梅葆玖、赵燕侠、杜近芳、叶少兰、孙毓敏、张学津、小王桂卿、迟金声、马崇仁、曹韵清、阎德威、刘怀萱、王联生等三万余人次,合力拼搏,共同筑就的。特别是艺术总顾问张君秋先生、原制片人谢国祥同志、“尽忠尽孝”的艺术家、共襄盛举的海外人士等等,都为这一工程的胜利完成做出重要贡献,有的同志甚至把自己的晚年全部贡献给了音配像。他们的心血和贡献与音配像的成果同在!
叶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