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隋丽娟著
同治帝如此一意孤行,慈禧十分担忧。如果真的开去了这十几位朝廷重臣的职位,不仅朝政的正常秩序将被打乱,而且朝野上下势必会莫衷一是。谙熟朝政运作的慈禧与慈安急忙赶至弘德殿,在同治帝将谕旨明发之前,出面干预。她面见皇帝及群臣,据说母子相见的场面颇有几分悲凉。
据吴汝纶《桐城吴先生日记》载:
“两宫垂涕于上,皇上长跪于下。谓十年以来,无恭王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着即撤销。”
见母后动怒,同治帝不得不恢复所罢各官职务,并停修圆明园,一场闹剧就此收场。
同治帝亲政的一年中,在嬉戏中做了两项关乎王朝命运的决定:一是重修圆明园;一是尽免恭王奕䜣和御前大臣及军机大臣的职位。虽然都是无果而终,但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是一个既无统治之道,又乏驭人之术,将国脉视同儿戏的顽主。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拙劣表演,是慈禧教子的失败,也是专制主义王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终止了圆明园的重修工程不久,同治帝就病倒了。
二次垂帘
在举朝一片反对声中,慈禧没有一意孤行,她采纳了亲王、大臣的意见,出面断然终止了重修圆明园的工程,使得清政府本已艰难万分的财政免于陷入这一庞大工程的泥沼。毫无疑问,终止重修圆明园对于王朝发展而言,是一件幸事。伴随着慈禧暂停哨音的吹响,同治帝亲政一年中最大的一项形象工程轰然倒塌。同治帝没能圆他做园林设计师的梦想,当他准备在修“三海”(即北海、中海和南海)的工程中继续他的园林抱负时,不满20岁的他却病倒了。
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1874年11月28日),同治帝驾幸西苑时受凉,身体有些不适。然而,十天后,也就是十月三十日(12月8日)下午,同治帝病情突然加重,他开始发烧,并伴有四肢无力、浑身酸软等症状。太医向慈禧描述了同治帝的症状: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乏腿软,皮肤上出现疹形红点。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傍晚,偌大的紫禁城笼罩在一片玄素之下,同治帝经历了36天的病痛折磨,带着满身疮痍,带着母亲的厚望与悲痛的泪水,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突发事件又让刚刚退居幕后的慈禧走到政治舞台的中心。
按照祖训,皇位继承应该采取秘密立储的方式,也就是皇帝在自己的皇子中进行全面考察,最后秘密确定一位皇位继承人,等老皇帝死后,依此颁布新皇帝的名单。这种方式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而成为定制。
可在同治朝立储的问题上,秘密立储的方式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
同治帝没有高度集中与强化的皇权作为保障。虽然他在位十三年,可亲政以前皇权一直操纵在母亲慈禧的手里,他只不过是母亲手里的一个提线木偶——政治傀儡罢了。即使在亲政的一年里,大政方针也依然必须遵循母亲的意志,他不会拥有全权去秘密立储。
最要命的是他没有把一儿半女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失去了秘密立储的基本条件。
所以,秘密立储对于他而言,既没有可能,也没有意义。
秘密立储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这个方法受人推崇、令人瞩目。可同治帝死后,皇位继承没有了秘密立储作为保障,为慈禧在皇位继承权的重大问题上玩弄权术、上下其手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这一偶然的因素,中国的历史再次被纳入慈禧意志的轨道,危险地滑行下去!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酉时(晚6时),同治帝死于养心殿的东暖阁。戌正(晚间8时),慈禧便与慈安在养心殿西暖阁紧急召见各亲王、贝勒、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和总管内务府大臣、弘德殿行走等二十多人召开紧急御前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