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中小学的陆续开学,“开学经济”又一次成为市场新的消费亮点。但一些家长和老师反映,学生热衷高消费,校园暗涌攀比之风的现象令人忧虑。
部分学生节俭意识淡漠压岁钱派上不当用场
春节过后,呼和浩特市十八中学的高一学生小敏用压岁钱给自己买了一款索尼MP4,而在她的背包里还放着手机、电子词典、数码相机,脚上穿着价格不菲的名牌运动鞋。
“以前用的MP3内存小,储存不下太多东西,早就该换新的了。”小敏说。
除了对自己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之外,小敏为即将来临的新学期做准备,买了一个230元的书包、170元的派克钢笔,还有一堆眼花缭乱的小文具,花费近600元。这位16岁的女孩子告诉记者,每个新学期同学们都会添新文具,不少人还会更换手机、电脑等贵重物品,如果自己不换,就显得太“老土”了。
家住内蒙古商都县农村的高二学生贾勇告诉记者,每学期开学,寝室同学都会聚餐,大家轮流请客,如果自己不参与,就被认为是“小气、吝啬”。
呼和浩特市文化商城一家文具店老板告诉记者,不少中小学生不屑使用普通价位的文具,而是相互攀比,向高价位看齐。
专家呼吁学校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消费
对于当前学生高消费的现象,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阿尔泰认为,家长、社会多方面因素造成孩子消费观念畸形。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娇生惯养,宁可大人省吃俭用也不让孩子受委屈的教育方法,是产生这种消费误区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弱,模仿能力强,容易受身边同学高消费行为的影响,日渐增长享乐心理。
“学生热衷高消费,有碍于孩子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造成青少年虚荣心膨胀,更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阿尔泰研究员说。对此,他强烈呼吁,家长、学校、社会要正确引导学生消费观念,培养他们艰苦朴素、自强自立的品格。
呼和浩特市兴安路小学校长达赖都仁建议,家长应以身作则,告诉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拒绝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物质要求,并对孩子解释清楚不满足他的理由;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孩子们明白勤俭节约的可贵,让他们懂得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并提倡同学之间建立真诚的友谊,反对金钱物质交换。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26日电/勿日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