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山西省拥有的古村落不少于3500个,是全国古村落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域之一。2006年10月,古村落抢救行动在全国启动,我省首批抢救的古村落有300个。浮山李家大院榜上有名
一座院落,被古朴镂花的木窗棂点缀着。
初春的阳光透过深褐色的窗棂,在屋子里布下方格样的图案。这是记者一行2月22日在浮山县响水河镇东陈村看到的一处农家小景。如今,东陈村成为我国首批抢救的古村落之一。
达官富贾东陈村 “上了东陈坡,进了银子窝”“上了东陈坡,秀才官员多”,随行的响水河镇李学良镇长,用当地流传的顺口溜介绍东陈村。
通往东陈村的是一条新修的柏油路,弯弯曲曲,沿着山势一直到村里。一路上,能遇到的人很少,偶尔有老农赶着一群羊或者几头牛从旁边经过,空旷山沟里才不显得枯燥沉闷。
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石牌坊。高大、古朴、精致。这是旌表奉直大夫李兴通妻王氏的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牌坊建造精致,保存完好。8米高的牌坊从上到下无一砖一木,全部以青石构建,三门四柱,五额六拱,刻石为瓦,雕石为栋,四柱及横额镌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楹联。横额第一层为“圣旨”石匾,匾下两层分别有“纯孝流芳”“苦节维风”题字。其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美,堪称牌楼建筑精品。
东陈村有160多户人家,村民多半姓李,同宗同族。村中的李家宗祠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大门三间,三门四柱,门楼两侧石狮雄踞左右,墙壁镶嵌有砖雕的《松鹤图》和《松鹿图》,是难得的砖雕艺术精品。入宗祠大门,有甬道直通正堂。一位老者指着堂前的12扇雕花软门说:“这样的门只有我们这里才有。”一眼望去,那门果然奇特,如十二扇雕花屏风,可开可合,可推可拉,推则将正堂敞为观礼大厅,合则分为三间,门上十二幅美轮美奂的《花鸟图》堪称艺术精品。
老人介绍说,明清年间,李家达官云集,富贾辈出,所以有“上了东陈坡,进了银子窝”之说。财富的集聚,便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座风格典雅的四合院。在如今留存的22座残缺不全的四合院中,精美的砖雕、木刻,古朴的柱石、牌坊,典雅的宗祠、壁画等处处可见。这些残存的古建筑见证了李氏家族由官及商、盛及一时的历史变迁。
浮山李家大院藏在深山人未识。直到2006年,在榆次后沟村召开的全国第二届抢救古村落研讨会上,浮山代表介绍东陈村的李家大院时,许多参会代表和专家才为之一惊,认为这里简直就是建筑的博物馆,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会后,中国民俗协会副主席常嗣新多次前往李家大院进行考察后感慨万端:“山西不缺大院,但像李家大院这样规模宏大的官商大院却仅此一家。”这个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见证着一个家族600多年兴衰历程的官商建筑群落,在日益凋敝中期待重生。
东南重镇“银子窝” 围墙坍塌,房屋凋敝,一些砖雕被风雨侵蚀,一些房屋被拆毁重建。在历史的滚滚烟尘中,这些百年老屋已是风则飘尘,雨则下注。而它昔日的风采依然是四邻八乡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明代陈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先祖李仲良时为中宪大夫,由山西阳城县河头村迁入本村。后来李姓家族人丁兴旺,成为本村的大户人家。
明朝初年,李家第一代先祖李仲良落户东陈村。到了李家第三代,便有人在朝中做官。从明洪武年间到清光绪年间,李家共走出进士2人,举人2人,贡士、贡生24人,生元、广生、武生等113人,共计141人。他们遍布各州府县,联系紧密。于是,李氏族人利用官场之便,涉足商场。有盐商、有专营布匹的、有经营日杂百货的,还有在各地开大酒楼的。到了李维纪这一代,李家的经商之路走向鼎盛。
明清时期,李家的生意便涉足京城,丝绸、布匹、盐油、饭店等字号已遍布京城。“天福聚”“万升号”“吉昌号”“都一处”等七十多家字号至今还有后裔在京。“都一处”是北京著名老字号,乾隆十七年腊月三十晚上,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归来,人困马乏,正好路遇小巷深处的烧麦馆,便就餐于此。香浓可口的烧麦让乾隆大为赞赏,赐名“都一处”,从此小饭馆名声大震、生意兴隆。到解放后,东陈村的李会盛还曾任“都一处”副经理。
“先祖李维纪的生意包罗万象,主要在北京、河北一带经营。传说他坐镇东陈,将生意托付给大股东全权处理。每月36条骡子往回驮金银。在河北一座有73条街道的城里,72条街上的买卖全是他的。”李家后人李永富自豪地这样介绍。
李氏族人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位高名显之后,就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豪宅,以示饮水思源,光宗耀祖。经过十几代人的修建,到清朝中叶,李家大院已颇具规模。鼎盛时期,共有50余座大院,建筑面积是现存规模的10倍。为了保佑李家永远昌盛,他们还大举修建庙宇。在李家院落四周,土地庙、关公庙、财神庙、观音庙、文昌庙有十多处,奉阴阳五行之说,排布有序。自此,东陈李家建筑群落完全形成。
官商辉煌,财力集聚,大兴土木,使东陈村声名大震,及至皇室贵胄也格外关注于此。圣旨——我国古代帝王权利的展示和象征,东陈村仅李以全家就珍藏着5卷。可惜的是,浮山解放初,这5卷圣旨被人拿走,至今下落不明。《李氏宗祖省亲图》,是描写李氏家族达贵省亲的影画,长四米,宽两米,图中人物达数千人,场面之宏大不亚于《红楼梦》中元春省亲的规模。影画个个生动逼真,其画技之娴熟,线条之流畅,是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可惜的是,1975年8月16日《李氏宗祖省亲图》影画被盗。与《李氏宗祖省亲图》一起被盗的,还有十几幅李氏先祖的影画。
解放后,由于这些古建筑年久失修,房屋被拆几十座,由此成为李家大院最大遗憾。
典雅古朴的明清建筑 现在东陈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迄今600多年,有很多古建保存完好,从秦汉时期的堡子(或叫烽火台)到明清时期的官商大院,从补风水的古塔、阁楼到庙宇、牌坊等建筑随处都能见到,文物古建遍及全村。
东陈村原有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宅60多处。因年久失修、宅主更替,加之康熙年间村里遭受一场火灾,整个一条马道街尽为灰烬,现在遗留下来还有22处,保存较好的大院仅存5处。这些民宅建筑群的主人大都是明清时期达官显贵或名商巨富,在建筑风格上既体现了官宦人家的宏伟高大,又反映了富豪人家的富丽堂皇,这些大院因经济状况不同,又可分为连体的一门多进豪华型和独居的普通型两大类。
蓝蓝的瓦,黄黄的墙,记者一行走进一户人家,这是李家后裔李永富的宅院。
李永富是李家第二十一世孙。他所住的这座庭院曾是东陈村中最精致奢华的一门多进豪华型四合院,也是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合院之一,由李家第十五世祖李维纪建于清乾隆年间。一进李永富家的大门,先看到这幅高3米宽2.5米的砖雕照壁。“这叫"贪",是传说中的一种兽,意在告戒后世子孙莫生贪念。李学良镇长介绍说,贪,形如麒麟,牛蹄鳄嘴,全身鳞甲,怒目而视,凶猛贪婪,嘴大无比,无所不食,结果因吞食太阳而被焚。在自家院落中建造这样的影壁实为罕见。在李家大院漫步,如同进入艺术的殿堂。影壁是李家院古村落群最为典型的砖雕艺术作品。巨幅的“麒麟影壁”“福字影壁”“寿字影壁”令人大为惊叹。
东陈村许多李氏家人院子的角落里散落着明清时期的陶罐、精美的木雕。一直以来,东陈村都是盗墓者和收古董的游商最青睐的地方。如今,李家先祖的墓早已被盗掘得七零八落。收古董的人也常常以购买之名,顺手牵羊。而许多族人没有保护意识,只要有人给钱,他们认为没用的东西,就卖了。随着李氏家族人整体保护意识的加强,这些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挣扎到极限的古村落 清朝末年,李家开始走向没落。这些风格独特的明清古院落却永远地保留了下来,砖雕格言也在提醒着老房子的后人、福庇着后人。如今,距离李家第一代祖先入住东陈已有600多年,李家一直人丁兴旺。走出东陈村的子孙,广泛分布在山西大同和京、津、冀、东北等地,海外也大有人在。东陈李氏现已传至第二十六世孙,村中辈分最大的老人是82岁的张春兰。她是第十九世孙李廷章的遗孀。从十九世到二十六世,东陈李氏“八世同堂”,共同享受先祖留下的不朽基业。
近年来,虽然一些房屋出现坍塌,但一些李家后人并非拆了重建,而是按照原貌进行修复。但并不是所有的氏族人都有财力修缮房屋,很多房子残破后,就任由其在风雨中飘摇,以致越来越破,修缮起来也越来越困难。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响水河镇党委政府也对李家大院非常重视。镇党委书记王前进、镇长李学良与东陈村委经常沟通,向村民讲解文物保护意义,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如果再没有"外援"介入,仅靠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力量,恐怕也支撑不了多久。”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重视这块稀有的古村落宝地,尽快从保护的角度进行旅游开发。
李为民 张汉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