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踞20年之后,礼县59家非法金矿在政府的重拳出击下灰飞烟灭。
清理后的黄金矿山正在向着一个合法有序、绿色环保的治理之路健康迈进。
20年之痛与非法金矿的湮灭
金矿之惑
提起礼县,人们总是习惯性地给其冠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资源丰富”的美名。
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的礼县,因其特殊的西礼盆地结构,在这里造就了一条赫赫有名的矿带——礼岷金矿带。这一长30多公里的金矿带是甘肃礼县与岷县北部地区呈东西方向分布的金矿带,迄今已发现金矿10余处,初步探明黄金储量100余吨,而在已知矿床的外围则是一个有很大潜力的金成矿远景区。
礼县在对外的宣传资料中宣称:“姜坪金矿,位于礼县罗坝乡姜坪村,年产黄金110公斤。经矿区普查圈出金矿体3条,黄金储量1.562吨,现有资料表明,该矿床如进一步做工作,周围还有许多金矿点可进一步扩大远景储量。”“礼县罗坝乡杜沟金矿,年产黄金1000公斤,矿区圈金矿带4条,矿体6个,C+D级金属量5.27吨,E级金属储量50吨。”
还有:“礼县李坝6号黄金矿,年产黄金500公斤。该金矿位于礼县罗坝乡主矿带矿区,已探明金属量23吨。仅探明的储量,即可满足选厂15年以上,可开发矿山服务年限完全可以达到30年以上。”
以上只是礼县含金量较高矿点的几个实例,其实还有品位较低的更多矿点。不难看出,礼县确实有着较为丰富的黄金资源。
同时,近年来黄金价格一路攀升,已由几年前的每克几十元,上升到了今天的每克200元以上。
金矿,对那些做着发财梦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诱惑。
全民办矿
“黄金本身就是财富的象征,而多年来礼县却一直是一个‘坐着金山要饭吃’的国家级贫困县。”礼县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戏言。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根据当时国家政策调整,允许机关事业单位兴办经济实体开始,一些工艺技术相对简单,生产成本相对低下的堆浸场迅速发展起来,包括政府部门的一些单位在内,礼县形成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兴办实体’的热潮,一时间,‘全民办矿’成了当时最为时髦的话题。”礼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这样说。
“在全民办矿的高峰期,礼县境内的采金企业达到了近百家。”一位曾经参与开办过采金场的人说。
“在矿山秩序最为混乱的时候,一些村民甚至在自家院内也办起了堆浸场,采炼黄金。让人觉得更为荒唐的是,个别村民甚至在自家房屋里挖个坑就办起了堆浸场,用背篓到矿山上偷来矿石采炼黄金。”一位姓赵的市民说。
对后来的情形,礼县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这样解释:“虽然,后来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治理整顿以及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礼县对非法金矿进行了整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整顿后到2007年之前,各矿点的非法金矿依然有60多家在继续开采。”
村民之忧
李坝金矿由于其黄金储量丰富,因此成了非法开采的重灾区。但是金矿红火了,村民却忧心了。
“你只要看看如同大山一样堆积在河道中间的矿石废渣,就知道村民的处境了。”几位村民极为不满地说,“非法金矿堆积的废渣不仅堵塞河道,在很多地方还堵塞道路,更为严重的就是毁坏土地,破坏村民的生活水源。”
“居住在罗坝乡燕子河流域的李坝、赵沟、王河等行政村的300多户、2000多名村民,祖祖辈辈生存在这里,我们的生活水源依靠的就是从山涧流出的清清泉水,可是自从开采黄金后,很多泉水自然干涸,有些虽然没有干涸,可是水质却逐步变坏。”赵沟村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说。
“开矿的人都不吃这里的水了,他们到30公里外的县城拉水吃,我们村民还能吃吗?”对此现象,李坝村的村民充满了疑问。
“明知水质有问题,但不吃又没有别的办法可想,让村民自己到几十公里外拉水吃,很不现实,只好硬着头皮吃了。虽说,村民们没有办法化验水质,但现在和以前相比,我们吃水后有明显的肚子胀的感觉。”李坝村的几位年轻村民十分忧虑地说,“矿主们为了解决水源,打过数十眼深井,可都打不出水,村民们就更没有办法了。”
“礼县之痛”
其实让村民真正感到忧虑和害怕的事情来自于牲畜的死亡事件。
“近年来,仅李坝、赵沟一带,喝了矿区内的水突然死亡的牲畜就有20多头(只)。”村民杨老汉掰着指头数了数说。
几位村民说:“我们曾经就非法开采金矿对群众造成的危害,给县上有关部门写了材料,希望能够得到解决,但收效不大。”
村民们材料中集中反映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难三无”,即:“行路难、种地难、吃水难;无路可走、无地可种、无水可吃。”
“其实,礼县非法金矿的祸根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埋下的,无证非法开采成了礼县黄金管理的一块心病。”有人将其比喻为“礼县之痛”。
“只要是办过堆浸场采过黄金的地方,山皮被大片地剥掉,有些山头甚至被夷为平地,良好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只要遇到暴雨,暴发的山洪裹挟着被胡乱堆弃的矿渣,变成泥石流奔涌而下,给下游带来的灾害显而易见。”一位政府官员这样说,“在李坝等矿区,部分黄金堆场附近的废渣逼近民居,最近的仅有不到1米了。”
“还有随意排放的有毒废水、丢弃的废渣等,随着水流逐步向下游侵蚀,已经直接影响到沿途和县城居民的正常生活了。”加上矿区为了抢夺资源,一些恶性社会治安案件也时有发生,这就是礼县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痛中之痛”。
整顿之“狠”
几年前,礼县主管矿山的负责人向省国土资源厅汇报矿山整顿的情况时说,礼县的金矿是“非法有序”,这一让人啼笑皆非的说法受到了严厉批评。
“事实上,礼县黄金矿山开采的整顿工作多年来一直是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无法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2007年之前的历年整顿都重复着一种整顿——反弹——再整顿——再反弹的局面,数次整顿都是,过后不久死灰复燃。”礼县国土资源局的负责人说。
“县上有7家国有县办堆场,表面看这些堆场是合法的,但事实上这7个堆场都没有采矿证等合法手续,也就是说国有堆场都是非法堆场,这就是礼县非法金矿长期得不到彻底治理的‘症结’所在。”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这样说,“整顿就是清理非法,而整顿者本身就干着非法的事情,还能去整顿谁呢?”
“县办堆场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源在于,7个堆场有近2000名职工,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复转军人,除了堆场没有岗位可以安置。”县政府一位干部说。
“2007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下了狠心、出了狠招整顿矿山。首先对县办堆场全部停产,对职工身份进行置换,然后下令包括县办堆场在内的所有堆场一律停止非法开采,开始对非法矿点逐个进行清理。”国土资源局矿产股工作人员说,“这次动了真格的!谁违抗整顿,依法拘留查办。”
“2007年,全县分3个阶段对矿山进行彻底清理整顿,特别是出台了断电、断路、断水,没收矿产品、没收设施、没收非法所得,不留设备、不留人员、不留死角的‘三断’、‘三没收’、‘三不留’的强硬措施后,全年共依法关闭非法矿点59家,查扣机械设备近200台、剧毒物24桶、各类喷淋管道1万多米。”国土资源局负责人说,“特别是将5名企图长期占据矿山的非法分子依法拘留,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后,全县没有一家非法矿点了。”
“盘踞在礼县达20年之久的所有非法金矿被彻底清除了,而县办堆场的2000名职工正在积极有序地置换身份,逐步被引资来的合法金矿接收,目前,亚特公司已经接收了县办李坝堆场的132名职工,经过培训已经上岗。这对全县来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这不仅是县上领导想说的话,也是全县群众的共同心声。
亚特之路
非法金矿被清除了,但非法金矿留给合法者的却是满目疮痍的矿山。而县上新出台“要开采,必须先治理”的政策也给后来者以约束。
2007年先后取得礼县李坝探矿权和采矿权的甘肃亚特矿业有限公司(简称亚特公司)进驻李坝金矿。
“我公司进入后,至今没有开采1克黄金,而是首先对先前非法矿主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亚特公司总经理王全喜说。
“我们首先投资1000万元,在矿区内的三人沟、大小秀林湾、包家山等地进行清理矿渣、恢复植被、疏通河道、修建防洪坝、栽植行道树、整修农路、平整土地,对三人沟内19户已经无法居住的村民实行整体搬迁。”亚特公司张总工程师介绍说,“2007年,我公司已经植树520亩,达12万株,造田88亩,疏通河道7.1公里,新修道路4公里。”
“这只是我们建设绿色矿山措施的开始,今年我们将继续植树720亩,还将大面积种草,恢复植被。”王全喜说,“这种环保计划和措施我们以后将永远坚持下去。”
“为了达到矿区内废水、废渣的零排放,亚特公司还投资500万元新上了一套‘亚滤’设备,使矿区内的废水重复使用,矿渣集中处理。”县国土资源局有关人员介绍说,“其实亚特公司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在矿局建立选矿厂,这意味着在矿区内将结束露天堆浸的历史。也意味着从此后矿区内的群众生活将恢复如初,不再遭受有毒废水、废渣的危害。”
“为了让矿区内群众吃上放心水,亚特公司正在积极筹备,准备新建李坝人畜饮水工程。”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说,“亚特公司‘未开采,先治理’的成功之路,为礼县其它矿点以后的合法有序开采开创了一条‘绿色矿山’之路。”
礼县地处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是国家天保工程和水土保持重点县,因此这里的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盘踞在这里长达20年之久的非法金矿虽然被彻底清除了,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这里金矿的合法有序开采还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以及开采企业持之以恒的有效治理。
本报首席记者 宋维国
<兰州晨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