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总:实施百万职工节约行动
本报讯(记者于宛尼)自2005年起,上海市总工会与政府有关部门在全市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联合开展了“为建设节约型城市做贡献———百万职工节约行动”。广泛开展内容不断深化、载体日益丰富的群众性节能减排活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做贡献,取得较好成效。
截至目前,仅在开展的节能减排“金点子”活动中,就收到合理化建议66.1万件,实施43.1万件。推出了“螺蛳壳里创效益”、“在平凡工作中做有心人”、“一个实习生的管家意识”等一大批成功经验和创新工作法。
上海市大型工业企业云集,“十一五”期间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为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总工会、市国资委等单位领导组成的上海市职工节能减排活动领导小组。各基层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成立以党委、行政领导和工会主席参加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重视、部门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广泛参与的推进职工节能减排的工作格局;为加强宣传工作,上海市总设立“百万职工节约行动”宣传展区,积极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增强职工节约环保意识;注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选树宣传了韩明明、王军等一批节能减排先进典型。总结推广了一批基层单位开展职工节能减排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健全了合理化建议的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由13家委办局组成的合理化建议与技术改进委员会,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注重职工素质提升,使节能减排活动与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和提高职工技术创新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唐山市总:将节能减排作为建功立业竞赛重点
本报讯(记者于宛尼)河北省唐山市总工会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将节能减排作为职工建功立业竞赛的重点,开展“百家企业节能降耗减排做贡献”竞赛活动,使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效。据悉,全市职工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成果218项,推广了42项涉及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选树了59家能耗指标达到了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的企业。推广了津西、贝钢等一批非公企业节能降耗的经验。
为了使节能减排立功竞赛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唐山市总联合市发改委等8个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在全市开展“百家企业节能降耗减排做贡献”建功立业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确定了竞赛的总体要求和节能、节水、减污、降排的具体目标。去年初,竞赛活动领导小组还与101家节能减排重点企业签订了责任书。
钢铁、电力、煤炭、建材、化工、陶瓷、交通等行业是唐山市的主导产业,也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唐山市总工会把这些行业的节能减排作为竞赛活动的重点,以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发动职工开展了以“五小”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节能降耗对标竞赛,积极引导职工争当节能降耗标兵,争创节能降耗示范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唐山钢铁公司通过开展“小高炉系统对标节能减排竞赛”,小高炉利用系数由2.87提高到3.28,炉座节能指标达到了同行业先进水平。
据悉,2007年,唐山市钢铁、水泥、化工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分别比上年下降2.08%、1.12%、13.7%,电力节约标准煤约38.22万吨,钢铁企业转炉炉渣利用率为100%,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武钢工会:全方位开展节能减排竞赛
本报讯(记者于宛尼)武钢集团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在节能减排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竞赛活动,引导职工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以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有力促进了企业总体耗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钢铁行业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潜力大、任务重。武钢工会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目标,多层次、全方位组织职工开展建功立业竞赛。组织开展了以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块布、一斤煤、一张纸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竞赛。积极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堵塞漏洞,挖掘潜力,争当“节约王”。2007年,全公司“六个一”竞赛创效近2700万元。
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和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的重要内容,武钢工会抓住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每年确定100个重点项目开展竞赛,同时,瞄准国际和国内同行业的最好指标,组织职工开展对标竞赛。近3年来,工会组织开展的群众性节能减排竞赛,每年都为公司增加效益1亿元以上。
武钢工会围绕企业节能减排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千项现场技术攻关、万条合理化建议和小革新、小发明、小设计、小创新、小窍门等“五小”活动。2007年,全公司职工完成现场节能减排攻关项目836项,创效4000万元;采纳职工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16000余条,其中有20个“金点子”创效在100万元以上;命名推广职工节能减排先进操作法17项,取得“五小”技术创新成果上千项;以全国首创的工人科技园为平台,依托武钢工人科技创业孵化器有公司,大力开发和推广职工发明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为职工提高技能和创新技术搭建广阔舞台。目前已有2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了转化,创效近千万元。
许振超:节能减排为职工提供了更大舞台
本报讯(记者于宛尼)如何让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一直是业内科技工作者的攻关难点。著名劳模、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的许振超和他的团队,立足岗位,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每年节约费用3000多万元,同时,解决了废气排放和噪声污染难题,以实际行动在节能减排中展示了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
以柴油发电机为动力的集装箱轮胎吊是目前国内外集装箱码头常用的堆码机械,它起重量大、机动灵活,但耗油量大,尾气污染严重。仅青岛港码头的90多台轮胎吊,一年柴油消耗就达上万吨,燃油费用5000多万元,每年还有约3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对此,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搞起了技术革新,让轮胎吊不再烧油,而是用电。在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长达几年的“油改电”创新过程中,由于关键技术问题找不到解决方法,研制工作一度陷入困境。他们查阅国内外大量信息资料后发现,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期间,国际上原油价格一路飙升,人们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这进一步坚定了他们攻克技术难关的决心。在青岛港集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们调整了攻关思路,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使轮胎吊耗油大、污染严重这一世界性的行业难题得以破解。第一台样机于2006年下半年试制成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据实际运行测试,改造后的轮胎吊能源成本由以前的每作业一个自然箱的6元下降至2元,单箱能耗成本下降约65%。仅此一项,按吞吐量计算,港口每年可以节约费用3000多万元。2007年,这项成果在青岛港一部分场地推广应用,节能达到近4000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万吨,综合效益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