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龄义务教育外来工子女仅广东就有130万之多,各地公办学校学位严重不足 本报记者 尹安学 傅汉荣 鲁钇山 李宜航
背着书包,8岁的葛文广回来了。从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湖北老家,到父母打工的东莞大朗镇,葛文广继续在民办学校读书。
没有公办学校接纳他。
同样是读小学二年级,回湖北老家,他每学期需缴纳60元的书本费,只是必须远离父母、骨肉分离;而在父母身边上学,由于进不了公办学校,他不得不选择进民办学校“读贵书”———每学期交学杂费1150元,书本费100元,生活费500元,接送费280元。花费一下子涨了近20倍!
像葛文广这样适龄义务教育的外来农民工子女,广东有130万之多。当免费读书的阳光遍洒全中国的城乡之时,家境原本就不好的他们却无奈地接受继续高价上学的现实。在城里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对于葛文广们来说像是“树梢上的月亮”,看得见摸不着。
葛文广的父母恳求记者:把孩子上学这事带到全国“两会”上说说,让代表们关注关注———这可是大事啊!
图:广州海珠区后乐园街小学向外来工学生送温暖 本报记者 侯恕望 实习生 方智恒 摄
骨肉亲情割不下 无奈回流“读贵书” 再苦也要让儿子在身边读书 “很累,很辛苦。”提起孩子的教育,葛文广的爸爸葛观炎直言:压力太大了!
葛观炎在大朗镇的一家工厂打工,月工资不到1000元。前年,儿子上一年级了,加上念三年级的女儿,两个孩子读书的费用一年共需1万多元。“两公婆的工资有七成花在孩子身上,生活很紧张”。
去年8月底,葛观炎得知老家湖北通城的学校开始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他十分不舍地把孩子送回乡下读书,“钱一下子省了不少,但我们感觉好不习惯,自己生的孩子不在身边,心里空落落的。”葛观炎说,在东莞经常梦见儿子与他嬉闹,给儿子打电话,听他甜甜的声音,忍不住想哭,想回去看他一眼。
终于熬到春节假期,葛观炎与妻子回老家。老远看见儿子扑过来迎接他们,葛观炎心酸了,当时就下定决心,再苦也要让儿子在身边读书,“孩子正在长身体,父母不在身边不好。”过完年,葛观炎就带儿子回东莞,继续“读贵书”。
东莞市某民办学校的董事长李先生介绍,2006年9月,他所办的学校,有10%的农村学生回老家读书;半年后,七成以上又回流。父母舍不得与孩子分开,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 1 页
公办学校门槛高 有分有钱才有可能 好学校不是想进就能进 回乡下上学,难;在城里上学,也难。
“要是孩子走到哪里都能免费读小学、初中,谁会想到与孩子分开?”广州海珠区康乐小学的学生家长李美英说起孩子的上学问题,眼里写满无奈。“城里的公办学校也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了,但是,对于我小孩这样的非户籍人口来说,好学校不是想进就能进的。”
李美英们的无奈,首先源于公办学校的“门槛”太高。“农民工子女要想进公立学校,一要有分,二要有钱。”一位教育界人士向记者披露,不少公立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先要入学考试“筛选”好生源,其次,还要交纳一笔不菲“借读费”或“捐资助学费”,这已是“公开的秘密”。这笔账算下来,要交的费用总额往往远高于免掉的学杂费和课费。
公立学校学位不足,也是一个现实的矛盾。据了解,目前广州市适龄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约30多万人,其中超过六成的人就读于民办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这些孩子的就学应该是“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但公办学校的学位压力越来越大,难以消化这支数量极为庞大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大军。
农村教育令人忧 “留守儿童”管教缺位 隔代教育问题多多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一项统计显示,70.5%的被访农民工与配偶在同一企业或同一区域打工,难以照顾孩子。与此相对应的是“留守儿童”问题———孩子送回乡下后,要么无人看管,要么在爷爷奶奶的看护下,出现隔代教育种种问题。
去年9月,像很多工友一样,在广州同乐路打工的朱学群将9岁的儿子送到河南济源老家,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当时还在想,儿子回去读书,一年能省5000元以上。没想到,一回去,麻烦就多了”。
朱学群说,把孩子送回家,刚回广州上班,就接到家里电话,说儿子把人头打出血了,后来老师反映儿子在学校偷东西,“爷爷奶奶特别心疼孙子,天天哄他开心,把他惯得不成样子了!”说到这里,朱学群有点气愤:过年回家,看儿子四处打闹,我都认不出了!
而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叫他们放心不下。
来自湖北黄石的冯三妹直言:老家的小学,老师就是教那几门课,学校很简陋,学生根本没有见过篮球。“你说我能让孩子回老家读书吗”?
冯三妹有3个孩子,最大的女儿在广州一所民办学校读五年级,冯三妹说,在这所民办学校,女儿可以学习电脑、美术等课程,“每天来学校接女儿,看她在画画什么的,心里特踏实,特幸福,这是很多农村学校不能带来的。”
但她也觉得有些不甘心:孩子回农村读书能免费,为何在城市就不能免费?把农村免费的费用转移到城市不就行了,这样可减少家庭负担。
第 2 页
try showAd(3,0,1); catch(ex)
报考受户籍限制 家长忧虑孩子未来 不能就地高考等于白学 今年元月,一位长期生活在北京的高三女孩玲玲(化名),没有北京户口,无法参加高考,在高考报名首日服用亚硝酸钠胶囊,企图自杀。
这起悲剧引起很多农民工的关注,一些农民工对子女在城市读书 的未来顾虑重重。
来自广西的侯文龙在东莞创业,他将自己的3个孩子、一个侄儿(孤儿)带到东莞读书,希望他们接受好的教育。他说,看了新闻才发现,自己花钱让孩子们在东莞接受好的教育,其实也很危险,因为孩子们的户籍不在广东,按现在的政策,今后注定无法在广东参加高考。“这边教的好,学的多,但不能在这边高考,不等于白学了?!”
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的詹留声正在深圳龙岗打工,9岁的女儿在鹏达学校读书。他说,本来希望能让女儿一直在广东读书、上大学,现在才明白,没有户籍,无法在广东高考,“我们老家高中学的课本与广东学的不一样,考试卷子肯定不一样。假如女儿以后不能在广东高考,那岂不害了她?”
詹留声说,很多有孩子的工友与他想法一样:让孩子在广东读小学,等大了,回老家读初中,以防不测!
(责任编辑: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