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陈磊 3月3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开幕之前,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接受了中国气象报记者的专访。郑国光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参政议政,就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奥运气象服务等提出了诸多建议。
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体系与机制 郑国光强调,防御天灾,不能指望“天帮忙”,只能靠“人努力”。要求我们对于自然灾害的防御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麻痹。
他提出,我们在应对和防御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象灾害方面仍有许多难点和薄弱环节,如现有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探测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对交通、电力等行业造成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享亟须加强,特别是预警信息发布后的社会联动、部门协调配合和有效应对防范还不够;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薄弱,公众缺乏灾害防御的意识和科学知识。
反思春节前夕防御抗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过程,分析未来我国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严峻形势,切实落实好十七大提出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战略要求,郑国光认为,要依靠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快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极端气象灾害体系和机制。
他说,如果这种体系和机制已经建立,在春节前夕发生在我国南方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损失就会减少很多。例如上海、浙江、江苏等地,雪刚一下来,政府就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清扫,并号召外来农民工留下过年,许多百姓也自发的组织扫雪……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将灾害降到了最低。
郑国光说,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极端气象灾害体系和机制势在必行,灾害发生时,各部门要各司其责,百姓要主动配合与理解,不能把全部的压力留给政府。
加快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 目前,每天在全国各类电视频道播出的气象服务节目达3000多套。先后建立1400多个气象服务网站、15000多个乡村信息服务站,在城市设立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73000块。全国手机气象短信订制用户达7100多万,2007年有12亿人次接收到气象预警短信。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和更加异常的趋势,五十年一遇的灾害也许十年二十年就会出现一次,一些地方从未发生过的灾害也可能会出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受灾害影响的人口总数和经济总量都会大大增加,灾害敏感区域和脆弱行业也越来越多,我国防御气象灾害特别是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郑国光说,虽然在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期间,气象部门发出的各类预报预警短信达到了13.24亿人次,超过2007年全年总和,但值得气象部门总结的经验和不足的还有很多。
第一,现有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探测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要制定我国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规划,完善综合监测网络。要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国家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监测相关标准和观测规范,提高综合监测能力。
第二,气象部门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对交通、电力、运输等行业造成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要在交通枢纽、重要高速公路等关键地区要增加路面温度、积雪厚度等要素的观测以及路面结冰的监测,在南方冰冻天气易发地区增加电线积冰观测。着力研究和开发极端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的技术方法,做好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等的预评估。
第三是气象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科研研究的力度,着力分析和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努力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准确度。
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在于适应 超强台风“桑美”肆虐东南沿海,川渝遭遇百年一遇大旱,百年不遇的罕见暴风雪袭击辽宁、山东,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涝……近几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不少地区的雨情、汛情、旱情等打破历史纪录。郑国光说,当前气候变暖形势严峻,我们最关键的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适应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1998年~2007年是人类自有气象变化记录以来最炎热的10年,2007年则是最炎热的一年。在过去的25年中,由于气候变暖,地球热带扩大了200~280公里。灾难性后果随之而来。一是极端气候现象和自然灾害频发。2007年全球发生的高温、飓风、大旱、大涝等极端气候现象和天灾之多、程度之烈,均破记录。二是极地冰层加速溶化,海平面上升。2007年9月,北极冰层创下1979年开展卫星探测以来最小记录,比1979年~2000年平均水平减少39%,比2005年同期锐减23%。南极冰盖也在快速融化,如其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米,后果不堪设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7年亲赴南极考察,在目睹南极冰盖加速融化的“惨景”后,敲响了“世界正处巨大灾难边缘”的警钟。气候变暖问题已变成人类生存面临的最大挑战。
郑国光指出,虽然近期我国遭遇了大范围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但对于全球大环境的影响不大。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不会因为我国的这场天气灾害而逆转,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他说,当前他最担心的是人们因为这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灾害而怀疑气候变暖、否定气候变暖,从而放松警惕。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研究对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百分之百投入奥运气象服务 “从目前的科学技术能力来说,气象预报不可能做到100%的准确,但气象工作者一定会为奥运气象服务投入100%的努力。”谈到奥运气象服务,郑国光如是说。
郑国光介绍,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关心和重视下,在北京奥组委的领导下,经过全国气象部门上下共同努力,中国气象局在组织、技术及实战演练等反面圆满完成了奥运气象服务筹备工作。
据悉,为了给“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由“一把手”牵头的奥运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从全国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奥运气象服务团队,将实现奥运会期间每个比赛场馆都气象人员提供“贴身”气象服务;在北京及周边布设了7部世界先进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发射了专门的气象卫星,时刻监视奥运期间风云变幻;在所有比赛场馆安装了分钟级气象观测设备,开展海上浮标观测业务,启用激光测风雷达;建立了集合世界上最先进的预报方式、方法的天气预报系统;先后在2006年、2007年开展了奥运气象服务实战演练,进行圣火登珠峰气象保障,开展人工消云减雨试验。
郑国光特别指出,人工消云减雨是指利用自然云唯物理不确定性,通过向云中播撒催化剂等手段,降低云降水的技术。人工消云减雨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要完全消除所有雨水,不符合自然规律,国际上也没人能够做到。
他表示,奥运气象服务,我们能做到的一定尽100%的努力,做不到的绝对不做违背科学的承诺。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