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海外华文教育,是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虽然海峡两岸华文教育在许多方面有分歧,但在帮助华侨华人在海外生存、发展,推动和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的问题上,都付出了很多努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汉语的应用价值大大提升,海外华文教育突破了“华文教育华人办”的局面、来华学习中文的人数逐年增加、海外华文教育“两教一资”严重不足等特点。
然而,近年来,由于台湾当局在历史和语文教育上推行“去中国化”,给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如何加强海峡两岸华文教育民间交流,反对台湾当局“去中国化”政策,消除其对海外华文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已是十分迫切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予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针对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两岸海外华文教育共同的目的;海外华人华侨的团结,是两岸海外华文教育交流的强大助力;良好的国际国内背景,为两岸海外华文教育交流创造了机遇;“两教一资”的缺乏,是两岸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的共同难题;相近的华文教育措施,是两岸海外华文教育合作的广阔空间等是两岸海外华文教育民间交流与合作基础的事实,我们建议:
1、成立两岸华文教育交流协会,加强两岸华文教育机构和人员的交流。两岸华文教育交流协会可由侨办、致公党、侨联、华文教育高等院校及相关出版社,与台湾岛内有关华文教育的民间社团、高等院校等组成,构建两岸华文教育机构和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使两岸华文教育交流工作常态化,将有利于充分利用两岸华文教育资源,有利于两地形成密切的华文教育联系。
2、成立“两岸华文教育基金会”,加大两岸华文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建议成立两岸华文教育基金会,作为开展华文教育工作的补充,为两地华文教育机构和海外华文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3、发挥海外侨团纽带的作用,促进海外华文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早期的海外华文教育机构基本上由海外侨团创办。这些机构是开展海外华文教育的基础,也曾由于两岸的政治因素而互不往来。随着海外侨团价值取向的逐步一致,反独促统正逐渐成为海外华人华侨的共识,原来互不往来的两岸华文教育机构之间的坚冰,也开始逐渐融化。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海外侨团的纽带作用,加强海外侨团之间的联系,从而密切海外华文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携手推动华文教育在其所在国的发展和传播。
4、加强两岸华文教育机构的合作,促进教材编写出版和师资培训工作。加强两岸华文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求同存异,分工合作,共同加强华文教师培训,编写华文教材,努力覆盖海外华文教育的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等完整教育体系,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本土化。通过师资培训与教材编写的合作,从传播渠道上杜绝“台独”思想对海外华文教育、对海外华人华侨思想的侵蚀和影响。
5、互相认可华文教育的认证标准,减少两岸海外华文教育的矛盾冲突。面对蓬勃发展的海外华文教育,大陆推出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成绩达标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汉语水平证书”。在华文师资培训方面,国家教育部推行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也为海外华文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教师。在台湾方面,由“教育部”协调“行政院”各部会成立一个“对外华语教学小组”,筹划“华语文能力测验”,推行华语文师资认证。相互认可两岸不同的认证标准,有利于海外华文教师队伍的流动,加强华文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减少两岸因为认证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增进团结,扩大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
6、举办“两岸海外华文教育论坛”,共同探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问题。海峡两岸海外华文教育工作面临相同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相同的困难和挑战。及时总结面临的困难和取得的经验,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就能够避免重蹈覆辙,在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以两岸华文教育机构、政治团体、民间社团,以及海外华文教育机构的有影响人士为主,每年举办“两岸海外华文教育论坛”,共同分析当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迎接挑战,探讨解决困难的办法,扩大两岸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
7、合作举办华裔青少年寻根活动,增强华裔青少年对祖(籍)国的认同。华裔青少年是海外华人华侨的未来,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要对象。为了争取新生代华人华侨更多的了解自己的祖(籍)国,增进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同感,并使中华文化在海外得到传承和发展,海峡两岸经常举办寻根夏(冬)令营、海外青年回国观摩团、海外华裔青年回国研习班等活动。在目前大陆与台湾旅游合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两岸海外华文教育机构加强合作,在夏(冬)令营等“寻根之旅”活动中,同时参观大陆和台湾两地的人文历史景观,感受祖(籍)国悠久的历史和当前大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华裔青少年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提案人: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