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儿歌“一分钱”的作者潘振声
图为儿歌“一分钱”手稿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蒋德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
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几乎没有不熟悉这首儿歌的。这首歌和电影《今天我休息》中马天民的故事一样,从问世起就代表了广大群众向往的和谐的警民关系、纯洁的民心,成为了象征一个时代道德风尚的符号。
当这首儿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传唱起,人们就形成一个概念,拾到东西,首先要交给警察。
可为什么要交给警察?最近,记者在南京采访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作者潘振声老先生。
76岁的潘振声是我国著名音乐家。1951年,年轻的潘振声参加志愿军赴朝,后转业到上海做小学音乐教师、大队辅导员,其间开始创作儿歌。长期和孩子们在一起,给潘振声的儿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积累和灵感,许多儿歌一经发表,很快就在全国传唱开来,比如他作词作曲的《小鸭子》、《好妈妈》、《红太阳照山河》,作曲的《嘀哩嘀哩》、《雷锋叔叔请听我的回答》、《太阳月亮不能忘》等。而《一分钱》就是他在1963年创作的。
他告诉记者,“我那时在小学当大队辅导员,我的办公桌上有一个文具盒,里面总是放满了硬币,都是孩子们捡到了交上来的。那都是孩子们在路上、在校园里捡到了钱,找不到失主,交上来的。而且大都不愿意留下姓名,因此我就有了创作"一分钱"的冲动。”
那怎么会和警察联系上呢?潘老笑了,“那时我们学校门口经常有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孩子们排队回家,一出校门就见到了。那时的交警冬天穿着皮夹克,夏天一身白制服,高大威武,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他们和交警的关系也非常亲密,经常是走出校门很远了,还频频回头,和交警挥手喊道"叔叔再见!叔叔再见!"我将这两个场景融合起来,创作了《一分钱》这首歌。”
如今,《一分钱》手稿、曲谱已被上海人民警察博物馆收藏,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
潘老告诉记者,当时创作这首儿歌,他是从儿童的视角看警察的,对警察的了解并不多。但这么多年来,他通过报纸、电视了解到,抗险救灾有警察,打击犯罪靠警察,维护社会秩序更离不开人民警察,警察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逐渐具体。尤其是“有困难拨打110”,更让他对人民警察充满了期待。
他说,“孩子们是最崇拜英雄的,而随时可以见到的警察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敬仰和模仿。过去是这样,现在同样是这样。”
他笑着对记者说,“警察们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对孩子们的影响吧?为了下一代着想,真心希望人民警察的高大形象能一直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