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公安边防抗冰救灾后勤保障不落后
后勤变前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谭力 贾刚摄
经历过春节前那场冰灾的人们对风雪带来的病痛、饥寒和无奈等种种情节依然历历在目,而一支作为主力军、800多人的部队连续11天与冰雪搏斗,能以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战斗,这一切,源于他们有一支很强的后勤保障队伍。
一场提前打响的战斗 今年1月下旬,突如其来的强雨雪袭击着粤北大地,使京珠北高速公路严重受损。1月30日,广东公安边防总队的800多名武警官兵临危受命,开赴灾区抗冰救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这天上午10时受领任务后,副总队长张优建、后勤部部长宋广南立即为参战后勤官兵做战前动员,要求他们把救灾部队的保障工作作为第一责任,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即将奔赴前线的后勤部副部长侯梓斌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虽然打过很多场“恶仗”,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筹集800多人的后勤保障物资,难度实在太大。一时间,后勤部的官兵们为向灾区调运御寒物资忙活开了。
军需处处长高晓波眉头紧锁,“雷锋帽”是御寒防冻不可或缺的“宝贝”,由于气候原因,华南地区的部队从来不配发棉帽。一时间上哪儿去找这么多的帽子?联系多家工厂未果,高晓波只好打起了友邻部队的主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某陆军部队“讨”
到了500顶“雷锋帽”。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里,后勤部快速调集了11000多件(套)战士抗寒被装物资、5.8吨食品、20吨油料、70多台车辆和2300多件医疗物资。保障组把水电、车辆维修人员、油车、炊事车全部调入保障队伍,准备了防滑链、防冻液等应急物资,于当天下午2时前先行派发了7天的口粮后,向灾区进发。
一件塞在轮胎下的大衣 经过长途跋涉,开进车队途经京珠高速公路云岩路段山外山大桥时已经是晚上12时许,车队队长告诉记者,这是一条桥多弯急路窄坡长的盘山公路,车窗外就是803米深的悬崖,由于路面结冰湿滑,车队在路上扭起了“迪斯科”。
运输队战士黄辉驾驶着装满油料的供给车,在行至山外山大桥的下坡段时,突然出现严重侧滑。他及时熄火、抢档,并拉驻车制动,想使车辆平稳停下来。由于路面结冰太厚,轮胎与地面完全失去了附着力,车辆虽然已经停止行驶,但还在向前滑动。
平日训练有素的黄辉在这紧要关头得以展现身手。他抓住车辆行驶缓慢的时机果断跳车,迅速将随身携带的挎包塞往下滑的轮胎,以阻止车辆继续下滑。但是由于车身太重,挎包已经无济于事,眼看油车还差几米的距离就撞上前方的另一辆油车了,如果还不能将车停下来,油料车相撞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黄辉迅速脱下身上的大衣,塞在轮胎下,终于使车辆在离前车不到50公分距离停下了,避免了一次事故的发生。
从出发到战斗结束,广东边防前线70多台车辆没有出现一起事故,一辆车掉队。
一场抗冰前线的“流水席” 记者见到七支队军需科科长郑培伟时,是开进抗灾一线的第3天清晨6时,此时,天刚蒙蒙亮,他正带着满身泥巴在距指挥部20里处的村子里与农民一起摘白菜。“要保证战士们"吃上鸡蛋、禽肉和蔬菜,吃上热菜热饭、喝上姜汤"。”临行前总队长吕文彦提出了要求。保证战士们的体力是后勤官兵的一项重要使命,而当地灾区给养物资也因天气的恶劣而异常难求,如何解决全队官兵的伙食问题,后勤保障分队要经受莫大的考验。
郑培伟告诉记者,指挥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们不到5点就出门了,一路向村民买菜。因为怕赶不上战士们的早餐时间,所以就跟菜农一起抢摘。现在赶回去,正好能赶上7时开饭。
早饭刚收拾完,郑培伟又洗锅烧水做中饭。由于4个炊事员管着近200张吃饭的嘴。为了让每一位战士交班回来都能吃上现炒的热饭菜,他们大开“流水席”,吃完一拨做一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同时,为照顾在较远地区执勤的战士们吃上热汤饭,郑培伟又做好保温措施,马不停蹄地沿着执勤的线路为他们送饭,保证了官兵吃饱、吃好、吃得卫生。
一双“长”满创可贴的手 举目望去,四面山峦银装素裹,飘雪的梅花镇却全然没有诗情画意。有着20年军旅生涯的杨展武是五支队军需科科长,他的“五指山”———10个手指被创可贴贴得满满的。,他是个寡言少语的人,总是默默地抢着做最累最难的活儿。在零下6摄氏度的低温下,杨展武总是嫌戴着胶手套干活不利索,为保证做饭的进度,他把手套放在一边,光着双手淘米、洗菜、刷碗。一双手在几天的时间里,开裂得惨不忍睹,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乐观,继续抢着干这些常湿水的工作。
几天下来,记者惊奇地发现总队长吕文彦、副部长侯梓斌、军需卫生处处长高晓波和其他战士一样,个个都有一双“长”着创可贴的手。
邓新建 邓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