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都能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是保证资本市场公正、公平的底线。但是,大量央企进入资本市场后,这条底线正在受到冲击,原有的信息披露管制模式正面临着被部分消解的困境。
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方案虽然仅停留在董事会决议的阶段,但由于其引发了最近阶段A股市场的持续暴跌,成为众矢之的。
在中国证监会发言人就目前市场发表谈话以后,中国平安也作出了回应。对于融资额度,中国平安有关人士认为并非市场盛传的1600亿元,而是1200亿元左右。至于融资的用途,有关人士坦言:“投资者希望有知情权,但如果我们讲出来,海外收购的事情就肯定干不成。”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平安谈到了融资用途不能向市场公开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该公司有关人士的巧言搪塞,他说的确实是实情。在平安再融资方案发布的第二天,由于有媒体披露中国平安可能的海外收购目标是英国保诚,导致该公司的股价盘中迅速飙升17.41%。显然,如果这一消息是确实的,那么,在中国平安充分披露信息后,英国保诚的股价将一路上升,使中国平安的收购成本大幅度上升,如果英国保诚对收购行动是抵制的,它也有了充足的时间部署反收购行动。由此来看,中国平安对于再融资的用途表现得含糊不清,确实有它的苦衷。
但是,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再融资是上市公司所进行的一项重大活动,理应全面披露有关信息,让市场对再融资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回报等有明确的知晓,没有一个公司可以例外。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公众公司,其股东分布于各地,因此,信息披露只能以向不特定公众发布的形式告知全社会。但这样一来,上市公司一些不便于向社会公开的商业机密就难以保密了。这种情况其实也说明,上市固然给企业带来利益,但也需要企业付出某种代价,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适合上市的。但在圈钱的强烈欲望下,许多企业已经忘记了上市的负面作用,从而给自己制造了麻烦。
在以往,由于大量的上市公司都是地方上的企业,中国证监会作为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监管机构,有足够的权力对其进行监管,这方面的矛盾没有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但是,随着近几年大量央企的上市,这个矛盾已经显得非常突出。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证监会实际上很难对央企以及一些有特殊背景的公司进行监管,对它们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失误也只能听之任之,这与以往对一些地方上市公司严格管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资本市场也要反特权。每一个上市公司都能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是保证资本市场公正、公平的底线。但是,大量央企进入资本市场后,这条底线正在受到冲击,而按监管部门现有的条件,对此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原有的信息披露管制模式正面临着被部分消解的困境,证监会的监管将有可能陷入有所选择有所放弃的乱局。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而得不到切实改变,那么市场的公正性基础将被损坏。因此,监管部门应该积极研究市场中的新问题,建立新的规范。(财经评论员周俊生)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