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吴陈 贾立君)作为全国人口最少民族的“代言人”,珞巴族全国人大代表晓红特地带了一套民族服饰来到北京。红黑相间的底色,碗口大的铜扣串起的腰带,还佩戴有绿松石、宝石、银饰等各种首饰。
生于这个聚居在青藏高原南麓、只有2980多人的民族,晓红最大的愿望是让珞巴人更多地“走出去”,同时,她也有困惑——如何在融入现代文明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珞巴”一词为藏语,意为南方人。1965年,珞巴族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单一民族,1988年,又分别在西藏林芝地区的墨脱县和米林县,设立达木珞巴民族乡与南伊珞巴民族乡。除此之外,其他珞巴族人散居或与藏族、门巴族杂居。
晓红所展示的珞巴族服饰属于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说,这一套服装大约要两千块钱,开会时她都会穿着这身服饰。
由于穿戴比较繁琐,穿着干活也不方便,晓红说虽然族人还传承着织布服装的技艺,但是已属罕见。节日里穿着民族服装的人也不多。
33岁的晓红很希望自己民族的美丽服饰能够发扬光大,也希望能找到合适的人对服饰进行一定的改良,在保留珞巴服饰特色的基础上让它尽量简便一些,“这样大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可以穿着”。
和记者聊天时,9岁的儿子达林给晓红打来电话。她用藏语告诉儿子,给他买了学习英语的学习机,儿子非常高兴。
“他能听懂珞巴语,但表达有困难,我很担心。”挂了电话,晓红说出了她的另一个忧虑。
达林在米林县的小学读三年级,因为和汉族、藏族孩子在一起上学,汉语和藏语自然而然就是教学语言以及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语言。为此晓红很着急。去年暑假,她把儿子送到乡里亲戚家,在珞巴语的语言环境中受到熏陶。“可是一开学慢慢又丢了,今年暑假还要把他送回去。”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珞巴族年轻人走出山沟,到灵芝、拉萨,甚至内地去学习、工作。南伊珞巴民族乡400多人里出了14个大学生,其中7个已经毕业,都在外面找了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接触珞巴语的机会就更少了。
珞巴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此,口口相传的链条一旦断裂,将再也无法接上。而如果不用外力加以改变,这种断裂的可能,即将在晓红的孙子辈那里出现。
晓红是南伊珞巴民族乡乡长,也是珞巴族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唯一一名代表。她说要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建议,抢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珞巴族的语言,希望可以用录音、用藏语中的相近发音记录等方式保存下来,以供后人学习、使用、研究。
5年前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晓红提出了珞巴族聚居地的路、电、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过去那里水陆交通十分困难,与外界交往不多,直到20世纪50年代,珞巴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阶段,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生活。而今天的珞巴人已从“刀耕火种”的年代,走进了现代文明的社会。
5年后,柏油马路已经修到南伊珞巴民族乡的门口。“全乡十几公里的路基也已经打好了,今年5月份就能全部铺成柏油路。”晓红说。
近年来中国政府为这个珞巴人最大的聚居地投入了数百万元资金,全乡101户群众中有80%在政府资金补贴下,住进了石木结构的小洋楼;80多户群众安装了程控电话,不少年轻人用上了手机;去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3129元,比全自治区农牧民当年人均纯收入高出341元。
晓红希望儿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到更发达的地方工作。但怎样才能不忘记珞巴人的传统、在家族中子子孙孙地传承,“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答案”。
|
最新消息 |
·[经济] 温家宝:今年恐是经济最困难一年 美元贬值何时见底 ·[台海] “入联公投”得逞将改变台湾大陆同属一中现状 ·[西藏] 同达赖对话的大门始终敞开 灭绝西藏文化是谎言 ·[副总理] 李克强:拥有博士学位的最年轻副总理(图) ·[副总理] 回良玉:“农”副总理促成一号惠农文件(图) ·[副总理] 张德江:大省执政经历丰富的副总理(图) ·[副总理] 王岐山:善解难题的“救火队长”(图) ·[新面孔] 国务院组成人员14张新面孔 于幼军未现表决名单 |
两会视频 |
|
两会热点 |
|
两会图片 |
|
媒体合作 |
|
新闻排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