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初春灿烂的阳光里,余敏辉脑海里依然飞扬着几十天前那场成灾的大雪。当时,他正奔波在皖北各地搞调查研究。作为历史学者,他时刻思考着历史;作为人大代表,他又密切关注着现实。这场雪灾引发的思考,也因此带到了三月的北京。
大雪来袭,高速封闭,电力中断,铁路瘫痪……“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那是在农耕社会。在现代社会,那代价就太大了。”余敏辉说,国家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立法,既要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哪些方面必须有应急预警机制,同时还要用法律手段保证应急预警机制能落实到位,能行之有效。
“第一天下大雪,我们可以封路,第二天、第三天还下大雪,我们还一"封"了之?”一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消极规避灾害,引起不少人的不满和质疑。余敏辉的观点相对来说更为理性:“我们也许要加大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强制执行,以保证不因其局部利益而影响国家与人民的总体利益。”
“一些地方在谋划科学发展方面的不足,也在这次雪灾中暴露出来。比如交通一味依赖高速,经济过度依靠外援,能源严重储存不足,等等。”余敏辉对此提出,各地各部门都要以此为鉴,从战略高度谋划,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当大雪封门、封路、封车,车站、机场、码头人满为患的时候,我们仍能看到一股股人潮涌向各交通站点,致使封堵的车流越来越长,滞留的人员越聚越多,隐患随时都会发生……”一些人危机意识淡薄、自救意识不强,令人担忧。雪灾让我们失去了许多,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站在阳光下回望那场大雪,余敏辉欣慰地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记者吴林红)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