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贾立君) 鲜艳独特的民族服装,全身闪闪发光、大大小小的金属配饰,使得来自西藏自治区珞巴族的全国人大代表晓红2日上午一到首都机场,便成为媒体记者竞相采访的焦点人物。
晓红兴奋地告诉记者,在五年前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她提出的有关珞巴族最大的聚居地——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公路、电、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目前已全部解决。
晓红说:“我代表着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尽管在全国56个民族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但在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时候,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也同样受到重视。”她表示,她这次带来了珞巴族群众生活变化的喜讯,也带来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声。
“珞巴”在藏语里意为南方人。其先民几万年前就生存在喜马拉雅山区、海拔一般为3000米左右的亚热带和准热带气候区域,目前共有2980多人。西藏和平解放前,珞巴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阶段,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生活。
南伊乡山顶白雪皑皑,寒气袭人;河谷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每个村落周围几乎都是原始森林。在那里,经常看到山顶白雪与浓雾结伴萦回,随时可倾听松柏的阵阵涛声,也能欣赏谷底草地上牛马悠闲吃草的景象。
听到记者描绘一年前在南伊乡所见的如世外桃源般的景色,作为乡长的晓红自豪地打开了话匣子。“现在你再去看看吧,柏油马路已经修到南伊乡。”晓红介绍,这几年国家投入了数百万元,通了路、电、自来水、广播、电视、电话,群众生活向小康迈进了一大步。目前全乡101户80%以上由政府资金补贴,住进了新房,80%以上安装了程控电话,不少年轻人还用上了手机。近几年在结构调整中,群众大力发展土鸡、土猪等特色养殖业。去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3129元,比2002年增长了1200多元,比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当年人均纯收入高340多元。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珞巴族人观念不断改变,也非常重视教育,全乡已出了14名大学生。眼下,在政府的扶持下许多群众经营旅游业、种植经济林、发展药材产业,前景很乐观。
“在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基础上,珞巴族群众正在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晓红说,她将带着珞巴族人的重托与期盼,充分行使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力,把“兴边富民”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在两会上提出。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