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88位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出席了仪式。这次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551名,包括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五大类。传承人颁证仪式的举办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图为来自贵州纳雍县的苗族芦笙舞蹈家王景才。中新社发杜洋 摄
中新网3月5日电 中国文化部网站5日刊文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据悉,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达2.36亿元。
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中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和目标,对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等作了明确要求。12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设立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第一批国家级名录的公布,对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目前,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已向社会公众公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3842项。为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与管理,我部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部还加强了对文化和生态保护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保护。2007年,文化部命名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五大类的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将于近期公布。围绕“文化遗产日”,各地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演出、论坛、表彰等活动。
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2003年,中央财政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600万元;2004投入2000万元;2005年投入4000万元;2006年,投入8000万元;2007年,已确定投入经费9000万元。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达2.36亿元。为抢救、保护昆曲,从2002年开始,国家每年投入专项保护经费1000万元,5年已实际投入5000万元。
(责任编辑:安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