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丛峰、赵晓辉、崔静) “如果没有1978年恢复高考,我现在可能还走不出华蓉山;如果没有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我至今可能还在国外漂荡。”谈起改革开放30年,48岁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洪波心神激荡,情难自禁。
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也让所有中国人的人生出现“拐点”。
30年前,1960年出生在四川省邻水县的杨洪波正好18岁,他“颇有远见”的父亲早早为他谋划好了“人生旅程”:高中毕业—农村插队—争取参军—回到县城—娶妻生子—活到终老。“为了到农村少吃点苦,参军时多个特长,从小父亲就督促我学画画。”杨洪波说,“那时候,觉得人生就像我画的素描,简单重复,黑白线条。”
然而,1978年注定为不平凡的一年。在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悄悄改变自己田地种植方式的同时,一大批多年未摸书本却胸怀抱负的年轻人,通过刚刚恢复的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一年,杨洪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同济大学,进入建筑规划专业学习。“那时候老觉得恍恍惚惚的,不太相信这是真的:难道真的不用下乡插队,就能留在城里了?也不知道这就是改革方兴,就觉得"运气好"。”杨洪波说,“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拐点"。”
毕业后就职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开始了显露才情的设计生涯。其后,1990年,刚满而立之年的杨洪波,通过层层考试,被建设部派送英国学习深造。
1991年底,杨洪波再次面临人生的选择。当时,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杨洪波被英国导师盛情推荐读博士,每年有近1万美元的助学金。而且,当时国内洋溢着一股“出国热”,没出去的拼命想出去。“回国还是留洋,我犹豫着下不了决心。”
1992年春节,杨洪波借口回家探亲,“溜”回了原工作地四川成都。这一回来不要紧,杨洪波立刻被当时中国大地上激情勃发的改革热潮“融化”了。“在国外,我还不知道邓小平同志刚刚发表了南方谈话。当时全国人的那股劲儿,绝对让任何一个想干点事的人都激动。我觉得留下来有戏。”
为了以防万一,杨洪波还是耍了一个“小手段”。他郑重其事地给导师推荐的大学写了封信,请求将其学籍保留一年。“我当时是想观察一年,如果中国的改革真行、有发展,就留下来;如果苗头不对,就赶紧再出去。”杨洪波说。
结果当然不用多说,杨洪波再没动过“出去”的念头。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又一次让杨洪波的人生出现了“拐点”。“后来我发现,就冲着小平同志南方谈话,许多人都从国外回来了。改革开放改变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命运,是一大批人、一个时代人的命运!”杨洪波说。
此后,杨洪波潜心事业、顺利发展,从四川省规划设计院副院长,一直成长为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历史上最年轻的建设厅厅长。
“表面上看,我的人生再没什么大的变化。其实,我仍然又一次经历了人生"拐点"——只不过,这一次的"拐点"发生在内心深处。”杨洪波说,刚履职建设厅厅长之时,正是2003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之际。这一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新阶段后提出的新战略,对杨洪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
“我常常思考,国外为什么把规划学列入社会科学类,而不是工程技术类。其实,就是要"以人为本",再僵硬的建筑,目的都是要为人服务。这不就是科学发展观嘛。”杨洪波说。
历史长河,奔腾向前。30年来,改革开放在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竭动力的同时,也因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而被每个人镌刻在自己的人生日记里。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