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正值许多地方领导以代表委员身份进京开两会之际,其辖地内曾发生过的负面新闻成为媒体追访官员的焦点,让民众感觉很提气和欣慰的是,官员们毫不回避记者尖锐的提问,大都对舆论监督表达出了欢迎和支持的姿态。
比如针对“西丰警察进京抓记者”一事,辽宁省省长陈政高接受采访时称该省将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各方记者。对引起舆论热议的“禁止养猪”,东莞市市长李毓全称已取消这一政策。还有铁道部、福建省、陕西省,都对相关负面新闻进行了回应,表示会把监督当动力。
欢迎舆论监督,善待外界批评,把媒体监督当作改进工作的动力,这是一个法治政府在舆论监督前应有的谦恭姿态:不管在内心中欢不欢迎,不管被人盯着感觉有多别扭,你必须接受舆论的监督,你的所有权力来自民众,媒体是民权的守望者,民众有权通过媒体对政府实施监督。当然了,举双手欢迎舆论监督,这也是聪明的、识时务的官员认清时代形势后作出的明智选择。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你如果有问题而拒绝接受监督,舆论会逼着你接受,与其被动、狼狈地被曝光和追击,还不如主动、开放地欢迎监督。
官员参加两会时对舆论监督开放的姿态值得欢迎——但公众期待的是这种姿态,更多能发自内心、源于制度层面对舆论监督的敬畏,能表现于执政为民的日常工作当中。
希望一些地方和部委领导公开提出欢迎舆论监督,不是因为两会舆论强势时就“取悦”舆论,两会效应过后就“变脸”。舆论监督也不是因为代表委员的“撑腰”而狐假虎威,而是中国民主政治进步后舆论监督力量的制度性伸张。舆论监督本身也有一个如何讲大局、讲责任、讲客观公正、讲传播艺术等问题,媒体本身也有一个如何更加提高自身水平和公信力的问题,整个社会也有一个如何提高包容和谐氛围的问题。
当然了,要避免那些姿态不是做给两会看,并非源于短时间中的两会效应——依靠一两个领导的个人开明和善意是靠不住的,必须有制度性的保障,舆论监督要获得法律明确的赋权才可以不必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另一方面,也需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仅在两会时才站出来履职,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也应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当人大监督能在日常政治中与舆论监督联合起来时,“两会效应”就不会只在两会时才发生,而会形成常态的监督效应,那时候我们的社会进步和民主进步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