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王飞常璐)“人大代表是一种职务,当然就要肩负责任。”已经第三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语气坚定地说。
身披黄色僧衣的释永信代表走到哪里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在互联网用“释永信”进行搜索,相关网页约有408000篇。“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给传统文化带来了生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弘扬佛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981年,释永信来到嵩山少林寺出家,礼方丈行正长老为师,俗名刘应成的他法名永信。“当时的少林寺只有一个破院子,28亩薄田,寺里有9个老僧和10来个年轻僧人。除了种田,老和尚们摆茶摊、磨豆腐还有些微薄收入。”释永信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那时社会对僧人不像现在这么尊重,国家的宗教政策也比较模糊,有人把宗教等同于封建迷信,说僧人是社会的寄生虫,这主要还是受"文革"时期意识形态的影响。”
全国改革开放的热潮渐渐波及到寺院深处。1984年,出外参学的释永信回到少林寺,不久后少林寺成立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他被推选为成员之一,协助行政方丈处理日常寺务。国家落实宗教政策之后,释永信把精力投入到“解决少林寺的生存问题”上:80年代后期解决了寺庙的土地、房屋产权问题,90年代解决了少林寺的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2000年则开始解决少林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释永信说:“从长期看,还需要摸索一套符合佛教精神的发展模式。”
1989年,释永信第一次走出了国门。“第一次是去日本,出国的手续办得很艰难,光章就盖了几十个。”释永信说,“日本给我的触动很大。当时我们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同日本差距很大,日本的经济发展好,日本的寺庙管理着殡葬和墓地,收入很高。日本寺庙的管理和秩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朝拜印度、尼泊尔佛教圣迹,远赴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从1990年开始,释永信成为一个穿梭于各国的“特殊人物”,而这一切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弘扬少林文化”。
在国内,少林寺网站显示了释永信的“工作清单”:1994年2月,创立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1995年9月,策划、筹备并主持“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庆典法会”大型活动;1996年5月,创办《禅露》杂志;1999年初,创立少林文化研究所;1999年8月,荣升少林寺方丈。
1993年3月,释永信当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1998年,释永信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我能当上人大代表,这是对我的一种认可。”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释永信认真履行职责:2005年对传统知识立法保护提出议案,2006年对慈善立法提出议案,2007年对宗教立法提出议案。“今年我不准备提议案了,只准备提两到三个建议。”
在释永信看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如果我们没有心理准备,政策没有前瞻性,这种冲击产生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释永信说,“少林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现在最关心国家的宗教政策。”
而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释永信说:“我也上网看新闻,这些质疑有的是出于对少林寺的热爱,希望少林寺永远保持他们心中那个样子;还有一种是故意炒作,混淆视听。”
释永信希望所有热爱少林文化的人都能来少林寺看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理应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高瑞)